![](https://img.haomeiwen.com/i4412796/d42841ef6ae93125.jpg)
那天躺着迷迷糊糊听了本书,《关羽》。其中讲到,三国中的人物由原本的真实,逐步因故事需要,变得脸谱化,每个人都只突出刻画其性格中最鲜明的一面。比如关羽,就变成了「义」的化身,因为他的背景、经历等最合适。
这让我想到,每个人都有脸谱化认识世界的需求,比如面对一件新事物、或者陌生人,在我们脑海中首先储存的关键词,通常对应的就是他们最鲜明突出的某一个点、或某个侧面,因为这样效率高。然而速度与精度总是无法兼顾,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要知道脸谱化背后一定有更加立体、复杂、真实的存在,无论有没有机缘去了解。
比如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就像一张脸谱,在家里我是女儿,在单位我是领导的下属,在唱歌培训机构我是学生,等等,我有在不同情境下承担相应「角色任务」的责任。但「我」不等同于女儿、下属、学生等之中的任何一个,「我」是一个真实的复杂的存在,无法用任何一个角色去定义。
相对应的,那些我的领导、我的老师、我的父母,我也应当认识到,他们不仅是这些角色,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个体,我不能因为他们在我的世界中扮演的角色而定义他们。
想过这些,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会有更深的理解。我们要掌握的,就是平衡角色与真实存在之间差别的艺术啊。
最近罗胖60秒有一期讲到酒,说酒为啥能带来宴席气氛,我脑海里一下就和这些思考产生了联系。罗胖说:
一旦有了酒,人际关系马上就脱离了正常的价值体系,发生各种扭转,重新回归到那种混沌不清的状态,气氛就出来了。
嗯,但这样说听起来还是比较玄乎,不够清晰。
在我看来,如果要给「酒」一个更清晰的定位的话,即:酒在此期间正好起到这样一个平衡角色与真实存在之间差别的作用。它让酒桌上的彼此,在微醺中,稍稍跨过藩篱,换个角度,感受角色与真实存在融为一体的你我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