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的标题是:如何帮助慢热型的学生。
不过实际上讨论的是“智能”或者说智力的问题。我们的智力到底取决于遗传,还是后天的环境和努力?
它开篇提出的中西方差异倒是蛮有意思的:

作者开篇的结论是:智能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持久努力来改变。
第一部分讨论的是:是否存在一个general intelliegence的东西,综合智力,而不是之前说的多元智力。“聪明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很厉害”的那种智力。

结论是,我们并不能确定。
第二部分讨论的则是:什么使人聪明。
环境还是遗传,这是一个经典的问题,60年代对于双胞胎曾经做过仔细的研究:

结论是:遗传的作用真的比环境要大。

最近的研究(80年代)则显示,故事更加复杂:
很多时候基因并不能决定我们后天的发展,而是基因提高了一个发展的方向,而在环境的影响和支持下,我们能力的发展呈现出雪球效应:

所以更加重要的,是环境和基因的共同作用。

针对这样的理论基础,对于后进生怎么办呢?
作者提出的理论是:对于智能的发展,态度很重要。简单来说,就是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发展出成长型思维,而不是僵化性思维,很经典的理论:

对于老师来说,尤其要慎重于表扬和批判的方式:着力点应该是学生的努力,而不是学生聪明与否。

因此,作者总结了以下对于课堂的启示:
- 赞扬努力,而非能力;
- 告诉学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很是中国教育的本质啊;
- 尝试营造一种失败并不可怕的课堂环境;
-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技能,掌握自己的时间和焦虑;
- 对于慢热型学生,需要像制定减肥计划一样,让学生改变习惯,从每天的积累努力上来逐渐跟上队伍;
- 让学生知道你对他们有信心;
最后讲的到底应该如何表扬后进的学生,也很有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