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曾国藩为什么不喜欢曾纪鸿
龙生九子,每个都不一样。曾国藩性格中,精明和憨直并存。但两个儿子却分别遗传了精明和憨直。曾纪泽聪明,且有恒心,而曾纪鸿则略显愚笨,且不谙人情世故。
上回说到,曾国藩不让曾纪泽学八股,那是对纪泽的聪慧有底气,不用非要走科举这条路。却对曾纪鸿的前途略有担忧,希望他能通过科举给自己谋取一官半职。然而,曾纪鸿却让曾国藩失望了。他最终也未能中举,并因此郁郁寡欢,早年病逝。
然而,曾纪鸿的一生并不是毫无成就的,他在数学方面的成绩在今天看来还是不可小觑的。只是当时,数学并未引起重视,即便有所造诣,也难登大雅之堂。
各有所长 因材施教
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希望唯一的孩子能有所建树,自然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孩子和孩子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若是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中,便更有体会。而那些天生不爱学习的孩子似乎成了家长的心头病。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不是没有发现这个闪光点,便是我们没有勇气让孩子随性发展,按照他所擅长的去教导他,因材施教。其实,换位思考,成年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工作岗位上,如若能遇到与自己风格一致,能尊重我们的意见的领导,工作起来便得心应手;反之,我们便需要费心费力的去搞好职场关系,尤其是和领导的关系。虽然我们敢怒不敢言,但我们很清楚,这不一定是我们自己的错。于是有些人便开始跳槽,跳来跳去,越发迷茫,很难在一个单位稳定的发展下去。
对孩子也是一样,如若能有尊重他们的家长,获得持续性的关注,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都会被发现。社会中,自然有些人是智商情商都高,左右逢源,但也有人,只是凭借一项技能、一种优势,把它发扬光大,一样可以在某一方面找到自信并有所成就。
也许你读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个小孩儿天生便是6个脚趾,但是父母并没有告诉过他,他与其他人的区别。他喜欢跑步,一开始跑的很慢,他也不知原因,还是继续跑,最后自然跑出了成绩。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阿甘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这个故事自然也有编造的成分,但道理是可信的。往往那些看上去愚钝的孩子,都有一项珍贵的特质:毅力
人若成就 毅力二字
即便再聪慧的人,不努力,没有恒心,一样是一事无成。曾氏家族的人,之所以都各有所长,还在于有毅力。曾纪泽虽颇受曾国藩的喜爱,聪慧过人,但更让曾国藩喜欢的便是这个儿不惧困难,刻苦钻研,有恒心,有毅力。在曾国藩去世后,曾纪泽为了雪耻父亲的遗愿,开始学习英文。没有任何老师,完全靠查找资料自学的方式,最后达到了估计是现在四级英语的水平。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毅力,成就了一个外交家。
曾纪鸿,这个不怎么受曾国藩喜爱的儿,常被曾国藩指责没有恒心和毅力,难以有所成就。其实,曾国藩给曾纪鸿指错了路。曾纪鸿爱好的是数学,但曾国藩看到这个儿天资不高,便想让他通过科举考取功名。
最考验家长的,不是那个天资很高的孩子,而是那些让家长们头痛的、天资不高、或是愚钝或是调皮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都会乱了手脚,即便是曾国藩,也把儿子推上了科举的“断头台”。
家长们总是喜欢去逼迫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努力学习,以便能在社会中立足。这便是我上回说到的,家长要有良好的物质条件,有足够的学识,有底气地去接纳并开导这样的孩子,帮助他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对孩子无所求,只是希望他健康,如果他真的不能在社会中立足,父母便对他失望透底,置之不顾吗?不会的。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从一开始就接受这个现实,孩子的天分或许就不在学习上,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这个世界,让他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我们做不到,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个实力,更接受不了别人的比较,有些蜜汁自信的家长,甚至觉得自己怎么会培养不出来一个好孩子呢?
如果孩子什么天分都不具备,若能培养出好的习惯,对事情能从一而终,坚持下去,怕是再难的事也会有做到的那一天吧。而习惯的培养往往是最难的,尚有些自制力的成年人,都难以抵抗人的天性,控制自己的行为,更不用说小孩子。但习惯一旦养成,也很难不按习惯行事。
曾纪泽、曾纪鸿虽秉性不同,但同样有毅力,愿意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下苦功夫,这并非天生,是曾国藩的教导和以身作则,儿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即便是在父亲去世以后,仍能谨遵教诲。这便是后代安身立命的根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