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需求来源
常规方法:
1、用户研究
用户研究在需求分析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发掘、验证、明确用户需求,跟需求来源相关的用户研究方法主要有:
a 用户访谈:通过与用户访谈的形式挖掘用户背后的需求,一般有结构化和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
b 焦点小组: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调查者交谈。
c 问卷调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大样本量的收集用户数据。
d 用户画像:通过一系列的定性和定量用户研究方法,从目标用户群体中抽离出一些特征细节,虚构出的一个用户来代表一个用户群。
还有一些用户研究方法如用户故事地图,可用性测试,满意度调查等。不过,作为产品要多注意把用研的结果结合到需求分析中。
2、用户反馈
用户反馈的处理流程。:
a 收集:收集用户反馈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app内部反馈模块,微博,微信服务号,qq用户群,论坛,反馈邮箱,应用平台用户评论,竞品的应用市场评论。收集不仅仅包括用户说出来的话,还要收集一些隐藏信息如版本,机型等等信息。在收集的同时,对应人员需要对用户按照模板进行回复,可有一定的个人色彩。
b 整理归类:对收集的用户反馈根据app的特点进行归类整理,统计频次和时间段,并提交给相应的人员。功能建议,内容要求和bug等,都要有相应的人员跟踪解决。
c 转化:传递给产品人员的主要是功能需求,优化建议,体验问题等,这时候产品就需要对用户反馈进行分析转化为产品需求加入需求库,在合适的时机转化为产品迭代中。
3、数据分析
a 确定目标:结合产品阶段,迭代情况,版本上线设定数据分析的目标。只有知道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去收集相关数据,一个数据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留存的上升,可能和某个功能的使用上升,活动页面点击增加等等。
b 确定指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把目标分解成各个相关指标,指标应该是完备的,可以充分的说明目标的情况,变化。
c 收集数据:有些数据能从后台直接获取,有些数据需要在版本上线前(APP)提前说明,埋点,返回字段。
d 数据整理:获得了数据之后,可以从指标(用户数,留存数,活跃数,充值数)X维度(渠道,版本,地域等)的角度来进行拆分整理。
e 数据分析: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解释,阐明原因,提供建议
f 数据传达:把数据整理和分析的结果以合适的形式,ppt,图标,excel的形式传达给相关的人员,进行讨论。
4 竞品分析
竞品定义:
a 直接竞品:相同核心功能,用同样的产品功能来满足用户。
b 间接竞品:针对的是相同的用户群体。
c 潜在竞品:横向行业相关的产品,或者上下游产品。
5、公司内部
a 老板拍脑袋
作为产品,在创业公司,老板提的需求占了需求总量的不小一部分。毕竟在创业公司,老板才是最大的产品经理,这个产品可能也是老板以前一点一点想出来的。老板的大部分想法都比较靠谱,毕竟老板经验丰富,站得高看的也远。但作为老板,顾忌少,又不能很好的遵守需求的流程,但需求优先级又很高。所以,很多坑就是这么来的。
老板抛出来一大堆的功能,然后让员工讨论,这些功能应该怎么策划(创业公司,老板永远是最大的产品经理)。
b 其他产品
是作为产品一起思考讨论碰撞,还能冒出不少好点子,毕竟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尤其身边有一个有经验的产品真的很能起到指导的作用,如果没有就主动走出去认识人。
c 运营人员
运营人员是公司中最直接接触用户的一批人,接触频率高,很多时候,运营人员能提供很多用户的反馈,需求。
另一方面,运营也是需求的产生者,运营活动会产生一系列的相关需求。这方面的需求角度和其他的需求还不太一样,运营一般是背有kpi的,所以更多的和一些运营数据相关。在这里产品需要起到设计并把关的作用。
d 技术测试
技术,技术的同学总能站在技术的角度提出一些你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有时候还是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就像是我们的技术经理说的,有一个愿意给你提意见的技术,总比默默给你写bug的技术好。愿意提意见,需求,说明技术真的在思考产品,可以反过来促进产品经理进一步思考产品的需求。但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产品和技术在争论需求时经常处于弱势,这就要求产品要真正的站在用户角度提出需求。而不是说老板说的,运营要求的等等,这绝对是致命一击。
张小龙谈需求来源:
需求只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不来自调研、分析、讨论或竞争对手。
(需求只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
需求不来自调研,但调研可以增加对用户的了解;
需求不来自分析,但分析也可以增加对用户的了解。
需求不来自讨论,但讨论可以使自己对用户的了解更深入;
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但参考竞争对手的产品及反馈也可以使自己对用户的了解更深入。)
用户需求分析
用户需求与产品需求
用户需求是用户从自身角度出发,自以为的需求,用户经常提出的需求,从他们角度而言都是正确的,但更多是从自身情况考虑,对于产品的某个功能有自己的期望,但对产品定位、设计的依据等情况不了解,他们的建议也许并不是该功能的最好实现方式,也就不足以直接作为产品规划的直接依据。
产品需求是提炼分析用户真实需求,并符合产品定位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可以理解为一个产品,一个功能或服务,一个活动,一个机制。
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挖掘用户内心真正的目标,并转为为产品需求的过程。我们不能简单地看用户需求,而是应该去挖掘用户产生这个需求时,其心里是什么驱动着用户。所以,更应该思考,需求分析的过程,是如何把用户需求转为为产品需求,中间的纽带是什么?
什么可以把产品需求转化为用户需求?
人性
在想如何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的中间纽带是什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用户需求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只用把原因研究清楚了,才有可能通过产品需求去迎合用户需求。我们追本溯源,用户的需求或者说是欲望究竟缘何而生?分析人性这个问题有一个理论思维可以给我们切入去思考。
马斯洛需求理论:
出自经典著作《人的动机理论》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它阐述了人类的需求源于五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类最基本生理需求是衣食住行,若无法满足,人类无法生存。这也是我们提及最多的用户刚需,每一天都离不开。随之产生的是安全需求,希望生活有所保障,避免被物理伤害。两个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体会产生友谊、爱情、亲情等各种感情诉求,也渴望成为集体的一部分,几乎没有人希望过着孤独,不与外界产生联系的生活。随后希望被人尊重,得到认可和赞赏,名誉、声望和地位的尊重需求,这种需求很少得到充分满足。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一种需求,实现个人抱负、理想、价值的需要。
如何筛选需求:
所以,在筛选需求的时候,除了需要挖掘用户动机寻找真实需求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一下几点:
该用户是否为目标用户:如果不是产品针对的目标用户,其建议或需求的参考价值可能没那么大。当然也有可取的建议,自当把握了。
该需求是否符合产品定位:该需求的满足可能会影响产品的核心服务,破坏用户体验。该需求是否能实现:评估这个需求需要多少开发资源或运营能力,价值有多大?性价比如何?符合产品的周期或市场战略吗?在考虑需求价值时候,可以从四个维度考虑:
广度:该需求的受众面有多大?
频率:该需求的使用频露是以日/周/月为周期?
强度:该需求对用户有多强烈需要?
时机:该需求是否符合产品的规划?当下的环境?
“满足需求的产品”与“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之间,区别往往就在于对人性的把握。
扫码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