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当我们长时间处于舒适区时,各项机能退化消解,直至遇到真正的危机,我们才会逼迫自己从低谷开始努力,但巨大的压力会迫使我们想要更多、想要快速见效,于是我们又陷入了巨大的困难区。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92f113378b167abc.jpg)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么焦虑至极,低效努力,始终在低谷黯然徘徊;要么奋力拼搏,重回高峰,但也元气大伤。当我们再次达成目标后,可能又会大松一口气,然后待在新的舒适区内等待恢复,毕竟没人愿意持续高强度地拼搏。周而复始,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波浪式成长轨迹。
聪明的成长者会采用更加合理的策略——无论自己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还是处于舒适区,他们都会刻意保持“适度的难受”。比如当自己面对巨大的外部压力时,他们会放弃一些欲望、降低一些期待、调整一些目标,或换个环境来减压。
有一个减压秘诀就是尽量不要同时设定很多目标,主动降低期待,不急于看到成果。这一秘诀非常奏效。因为不管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只要目标或欲望一多,我们必然会焦虑丛生、急于求成,而面对强大的惰性时,我们也要学会主动跳出舒适区,通过持续输出和创造给自己加压。
因此,我极力提倡大家无论干哪一行都要想着去创造点什么。有了创造意识,我们就会主动走到舒适区边缘,无论身体、技能还是认知,只要有作品的引领、反馈和激励,我们就会乐此不疲,精进不止。这样的努力虽然不会快速见效,但可以让人在高峰期和低谷期都保持耐心、稳健,避免大紧后的大松,最终形成持续积累的上升曲线。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62783e947cfb14c9.jpg)
我们会发现它呈现了一个相对平缓但持续上升的状态,但过程中我们并非没有享受。因为每达成一个小目标或小成就时,我们都会间歇性地获得一些正面反馈。这些反馈带来的成就和动力,让我们愿意再次走到舒适区边缘,继续行动。
正如我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的那样:每次打磨一个主题,我都逼迫自己在舒适区边缘待一到两周;而每次发布一篇深度文章,我就能收获大量的正面反馈,激励自己继续向前迈进。如此反复,乐此不疲,我既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又能持续扩大舒适区。这种成长模式没有一劳永逸的保障,却有享用不尽的乐趣,长久坚持,它就会与一劳永逸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4a75c8995dad82a6.jpg)
可见,适度的难受是成长提升的催化剂,真正的美好也在于努力之后的收获与成就,而非长久的无压。只要我们刻意建立这种心态,就能从这个策略中长久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