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周过得很平淡,就像其他平常的日子那样。
但我还是很明显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无论是心态上还是思维上。
一些事情,开始会用心地去想解决办法,而不是囫囵吞地匆忙完成一件赶赴下一趴。
孩子的事情也开始在尽量尊重他意愿的基础上贯彻作为躬身入局的陪练的长期主义。
而我对自己也少了很多苛责,虽然自己偶尔也免不了犯浑地乱用钱,但平心静气之后也会认真分析,就当作一次不成功的体验即可。
其实,人生也是由一长串体验构成,有成功有失败,有开心有伤心,有所收获就好。
02
近期有一档很疗愈的心理学音频,叫做《把心理学作为方法》,它的副标题是“重养人生的心灵启旅”,融合了七位心理学大师的经典理论。
有些理论在其他音频节目也听过,但这档节目制作的更为用心,每个选题都直戳当下人的心灵软肋。
其实,我对心理学和哲学都是有点兴趣的。或许,凭借我目前的智商和理解力,也不可能读出很多背后的意味,但只要通过音频和文字有只字片语的收获,能对我的人生之路有点启发,我觉得就已经足够了。
03
当然,阅读也不能拉下。
近期对于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有了新的想法。
每本书的出现,大多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者表达某种观点。
所以,抓住书名以及引言、前言、总结等提纲挈领的文字理解,将有助于建立关于整本书的写作框架。然后,再按照这个框架去读,或许就更容易与作者在某个问题上产生共鸣。
这周,我主要阅读的是吴晨老师的《潜流》。
我先是看了该书的引言,就基本上对全书的脉络有了初步的印象。书中先是定义了大转型和潜流的含义,然后将全书五大部分内容与之对应,就能体现出作者的思考路径。随后,我就按照吴老师的写作思路去阅读,再来回溯相关定义,就觉得有点醍醐灌顶。
吴老师的书也给了我另一个启发就是,阅读量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如果做个有心人,其实吴老师的书中都暗扣着一些书籍的内容。
如果说帆书是以解读一本书为特色,那么吴老师是整合了多本书,为他自己的写作主题服务。
多看书、看好书,然后尝试出输出,自己的认知也会提升到next level。
04
长期以来,我的微信群很多,我也尝试着动过精简的念头。但就犹如鸡肋,总是迟迟下不了手。
现在,我采取的做法就是屏蔽消息,这样一来,就觉得非常清净。
其实,有价值的社群不会频繁发内容,每周几篇有质量的长文,其实就可以琢磨很久。
所以,本周开始,我只看精华长文,对于社群内的有质量的讨论也就旁观一下,还是要珍惜自己的时间为上。
心定了,专注了,学会放手了,一切都在慢慢地变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