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13、丰富的安静3

113、丰富的安静3

作者: 47ee4fd45a42 | 来源:发表于2020-11-12 08:53 被阅读0次

    小王子--译本

    它是一个始终葆有童心的大人对孩子们、也对与他性情相通的大人们说的知心话,他向他们讲述了对于成人世界的观感和自己身处其中的孤独。

    他还刚告诉孩子们,大人们就是这样的,孩子们对他们应该宽容大量——你不亲自都这些,怎么能够体会那讽刺中的无奈,无奈中的悲凉呢?

    且把这本小书当作一朵玫瑰,在她身上花费你的时间,且把它当成一片沙漠,在它里面寻找你的井吧。

    尼采,一方面最终摧毁了始自柏拉图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开辟了立足于价值重估对世界进行多远解释的新方向。尼采最重要的意义还不在于学理的探讨,而在于精神的示范。尼采要把哲学从绝路领到旷野,再在旷野上开出一条新路。尼采生前的孤独是尽人皆知的。

    打一个比方,西方哲学好像一个长途跋涉的寻宝者,两千年来苦苦寻找着一件据认为性命攸关的宝物——世界的某种终极真理,康德把这个人唤醒了,喝令他停下来,以令人信服的逻辑向他指出,他所要寻找的宝物藏在一间凭人类的能力绝对进入不了的密室里。于是,迷途者一身冷汗,颓然坐在路边,失去了继续行走的目标和力量。这时候尼采来了,向迷途者揭示了一个更可怕的事实:那件宝物根本就不存在,连那间藏宝物的密室也是康德杜撰出来的。但是,他接着提醒这个绝望的迷途者:世上本无所谓宝物,你的使命就是为事物的价值立法,创造出能够神化人类生存的宝物。说完这话,他越过迷途者,向道路尽头的荒野走去。迷途者望着渐渐隐入荒野的这位先知的背影,若有所思,站起来跟随而行,踏上了寻找另一种宝物的征途。

    康德证明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真理的不可能。康德对自己的这个论断抱一种不偏不倚的学者态度,而康德之后的绝大多数哲学家也就心安理得地放弃了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只满足于枝节问题的讨论。在尼采看来,对世界和人生的某种最高真理的寻求乃是灵魂的需要,因而仍然是哲学的主要使命,只是必须改变寻求的路径。因此,他一方面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情批评者,另一方面又是怀着广义的形而上学渴望的热情探索者。

    世上有人淡泊名利,但没有人会愿意自己彻底穷困潦倒,成为实际生活中的失败者。

    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培养起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找到了真正吸引自己的学科方向和问题领域,他的大学教育就可以说是出色地完成了。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了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

    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他在对方身上能够看到些什么,大致也取决于他自己拥有些什么。

    凡是顶着友谊名义的利益之交,最后没有不破裂的。

    一切转述都必定受转述者的眼界和水平所限制。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职业需要。二是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一个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

    安妮的生命热情融化了一切敌意的坚冰,给绿山墙和整个村庄带来了欢快的春意。安妮拥有两种极其宝贵的财富,一是对生活的惊奇感,二是充满乐观精神的想象力。每一天都有新的盼望,新的惊喜。她不怕盼望落空,因为她已经从盼望中享受了一半的喜悦。

    反省对孩子的教育。每个孩子身上都藏着一个安妮。促使我们反省自己的人生。我们是否丢失了那些最重要的财富,例如对生活的惊奇感,使生活焕发诗意的想象力,源自感激生命的善良等。

    那个用头脑思考的人是智者,用心灵思考的人是诗人,用行动思考的人是圣徒。倘若一个人同时用头脑、心灵、行动思考,他很可能是一位先知。

    要塞--圣爱克苏佩里,译本

    要塞作者,口气有点像基督。全部真理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沙漠和要塞是书中的两个主要意象。沙漠是无边的荒凉,游牧部落在沙漠上建筑要塞,在要塞的围墙之内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在宇宙的沙漠中,我们人类不正是这样一个游牧部落?为了生活,我们必须建筑要塞。没有要塞,就没有生活,只有沙漠。不要去追求要塞之外那无尽的黑暗。我禁止有人提问题,深知不存在可能解渴的回答。那个提问题的人,只是在寻找深渊。

    我们在大地上扎根,靠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牵挂、责任和爱。在平时,这一切使我们忘记死亡。在死亡来临时,对这一切眷恋又把我们的注意力从死亡移开,从而使我们超越死亡的恐惧。

    人跟要塞很像,必须限制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人打破围墙要自由自在,他也就只剩下了一堆暴露在星光下的断垣残壁。这时开始无处存身的忧患。没有立足点的自由不是自由。真正的自由始终是以选择和限制为前提的,爱上这朵花,也就是拒绝别的花。

    人不该向要塞外无边的沙漠追究意义。但是,要领悟要塞内生活的意义,人就必须经历过沙漠。

    对人唯一重要的是事物的意义。不过,意义不在事物之中,而在人与事物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把单个的事物组织成了一个对人有意义的整体。

    要使女人成为一首赞歌,就要给她创造黎明时需要重建的家。

    爱是耐心,是等待意义在时间中慢慢生成。

    感叹孩子长得快的都是外人,父母很少会有这样感觉。你每天观察院子里的那棵树,它就渐渐在你的心中扎根。

    爱不是对象,爱是关系,是你在对象身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你培育的园林没有皇家园林美,但你爱的是你的园林而不是皇家花园。

    也许你愿意用你的园林换皇家园林,用你的女人换女明星,但那时候支配你的不是爱,是欲望。。

    当你把爱投入到一个对象上面,你就是在创造。创造是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

    生命的意义在于爱和创造,在于奉献。

    每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自己所热爱的那项工作,他籍此而进入世界,在世上立足。有了这项他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他的生活就有了一个核心,他的全部生活围绕这个核心组织成了一个整体。

    把石块砌在一起,创造的是静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3、丰富的安静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fx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