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鱼小姐:
一
小时候很羡慕电视里那些背上书包然后就可以离家出走的人,觉得在众人的目视中不管父母的反对背上背包离开家去外面闯荡的身影特别帅,所以自打懂事以来,我无时不刻都在想着想电视里那些人一样说走就走,一方面是感觉那样子很有个性,另一方面就是,我不想呆在家里了,我想要自由。
小的时候我基本就被爸妈“禁锢”在家,基本哪里都不能出去,可以玩的地方也就是家的门口,一旦跑出去远的地方以至于家里人找不到一般回到家就会家法伺候。用爸妈的话的来讲:外面太怕你们遇到危险,在家最安全。这是保护,但我却十分厌倦这种方式。
我一直不懂为什么不可以到远一点的地方玩,连接触到其他地方都要被家里人活生生限制,做什么事都要被他们控制,丝毫没有自由,整天被局限在家里这个地方,那时小小的我竟然萌发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的想法,现在想起来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那时,上学成为我每天朝思慕想的事情,因为只有那样,我才能在大操场上面跟同学玩的痛快,而每次放学的时候,我都会刻意在路上多待一会,不想回到那个被家长统治的黑暗世界,我甚至希望他们出去外面工作不要回来,我就不用每天面对这样物无聊的局面。
总觉得小时候,自由真的比保护还要重要。
所以每次奶奶接我们去她家里住的时候,我都特别开心,因为终于可以解放一阵子,以至于每次我爸去接我回家我都特别拒绝。有几次直接跟我爸说真的不想回家,在家里特别没趣,我爸就会说:你不回家,你能去哪里?“
”我哪都可以去,就是不想呆在家里“,
这句话可能是我这一生说过最好笑的话。
以前经常在作文里写”我以后一定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让家里人都找不到我”,有一次竟然把这个列为我的愿望。有一次我妈看了我的作文本,她说“以后想去那么远的地方,然后就不想回家吗?”我还幼稚地说“家里太没趣了“。
其实我不是不爱家,只是我理所当然地以为全世界都要围着我转,叛逆的心理只想逃脱为自己的胡作非为找借口,殊不知在年少无知的时候,能为我们的生活买单的,只有父母。
长大以后回想起当时跟父母说起那些话,觉得自己真是可恶至极,为了潜意识中对自由的定义,忽视那种家里人全方面的保护,只想要自大的在无知的年纪独立,在自己得到不满宣泄的满足后,却把伤害留给了他们。
二
还记得小时候一直告诉自己,要努力一点考到市里面的学校然后住宿,就可以不用呆在家里了。初中以后,我如愿以偿,终于离开了家里。可在家里收拾行李的时候,却有说不出口的感觉,不知道是难过,还是不舍。在享受了一个月的独立生活后,我给家里打了电话,眼睛含着热泪跟我说:妈,我想家了。
而回想起当初上大学的样子,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心里面无时无刻在呐喊:我终于要离开这个城市,离开这个地方了。当我在全心全意列我的购物清单时,妈妈却在担心我到了那里被骗了帮我买好了一大堆东西,当我在笔记上写”大学,我终于来了"的时候,他们却在担心我到时出门在面照顾不好自己而整夜睡不着觉;当我在背上书包拉着行李箱准备这一场人生必经的远离时,他们无时不刻的叮嘱似乎在无形告诉我:他们舍不得离开我。
而到了大学之后,因为社团组织工作忙我竟然有过一个月没打电话回家,每次打电话回家电话那一边的嘘寒问暖使我挂念也让我感到难过,每当有节假日都会选择去别的地方赴约,唯独忘记了家的那个方向也有人在等候。
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有人叫,生病的时候有人照顾,尽管做什么事不随心愿但是至少一家人在一起。而是在离开家里后,吃饭要自己料理,生病的时候只能自己顶着头痛晕过去的危险到药店买点便药,连医院都没人陪都不敢去,尽管在外面自由自在可是却缺少了一种被保护的感觉。
以前,打死了都要离开家远走高飞的决定在无知的心理变成了信仰,于是,总是在期盼快点长大,长大了就可以走了。
然而,在渐渐懂事的年纪,那种想要自己一个人到外面闯荡世界的雄心壮志会因为脱离了家而被削弱,内心所谓的远走他乡永不回头的洪荒之力在没有父母的地方总是会功力减半。
我们只是不懂得了家的意义是什么,于是在一路的跌跌撞撞中把家看做是可以随时抛弃随时建立的东西,以为走到那里都会容身之处,宾馆、公寓、客栈,可是,等到了身心疲惫无力再挣扎的时候,慢慢才发现,家才是心休息的地方。
三
似乎从小到大,我们都以为离开家是到处闯荡人生才会有意义,渴望到更大的地方展翅高飞,可是现在觉得小小的家才是最重要的休憩地,不可否认。
总有一种好奇怪的感觉,在外面你可以像一个大人一样生活做事,谈吐说话丝毫没有孩子的稚气,可是回到了家里你还是会习惯性依赖,因为就算你内心再强大再独立在父母面前可以毫无保留地任性。在他们面前,你不管多少岁都是小孩子,肆无忌惮成为我们长大成人后还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时候,就是在他们面前,丝毫不用担心有没有形象。
我们,好的坏的,他们都无条件接受,包括每一次随时的离别。
每次回学校前几天,我妈就会买很多东西给我吃,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在外面就吃不到家里这么好的东西了“,把我准备带走衣服叠了一遍又一遍,其实我都知道,这些东西外面都有卖,只不过我只是知道:她还想在努力为我做些什么,在我即将步入社会的时候。
长不大永远是家人对我们的定义,永恒的支持和陪伴在亲情中成为了支撑,期待和关怀不会因为我们的离别而变质,反而在挂念和祝福中延长了保鲜期。爱情和亲情的区别就是,两个人不合适了就可以分开,而家人却永远不会。
有很多次节假日放假,我妈就会打电话给问我回不回家,而每次她都会先说一句:如果你那里有什么需要忙的,就不用大老远跑回来了。各种的潜台词不管隐藏得多好,无非都是那一句:要不有空,就回来吧,我们都挺想你的。
其实我们都一样,明明总是在牵挂那个地方和那个人,在外人面前都是说得出我想家了,而在面对最亲近的人时候,却一句话都说不出口。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家里住的得离学校近的同学,因为他们一有空就可以打上几块钱的公交车回家,每次学校一放假就可以看到他们随便带上几件衣服就可以投向家里的怀抱。而有时,看着朋友圈一大堆朋友在节假日跟家里人去外面玩的的照片,都特别羡慕,而自己,就算跟家里人视频说说话还要时刻面临着断网的危险。
越长大越恋家这个说法并不会空悬来风,因为随着成长遇到的事情经历的磨难都会时刻让我们记得:家才是最好的地方。
每一次背上行李离开家都显得底气十足,而却在火车站却可以听到一首关于家的歌曲而眼角泛红,每次都烦他们的唠唠叨叨,而却可以在被现实狠狠地了一巴掌后才会想起家里的温暖,每次跟家里人出行都会觉得不自由,而却可以在某个广场看到一家人在散步聊天而心生羡慕。说到底,我们还是不善于将对家人的爱用言语便表现出来,而却总是用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幼稚来概括。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句话:多一次离家,就少一次相见。
每当我看到隔壁家的那个老奶奶整天坐在门口等着她在外地打工回家的儿子的那种期盼的眼神,我就能想到爸妈在家里挂念在外的我的画面。世界每一个家长都是好朋友,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私地爱自己的孩子。世界上的每个孩子也都是好朋友,因为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还学不会去正确表达对家的思念。
四
那天回学校的时候,我妈跟我说了一句话:如果到时毕业了,想到哪里发展就去吧,但记得有空就回家。我不知道该如何接下去,赶紧收完东西就出发了。
在火车上看到对面抱着一个小孩子的妇女的时候我想起之前看到一段话:
“夜幕下的老家,家家户户都上了灯,黄牛在圈棚里静静的反刍,不时还发出一两声悠长的叫声。而这样的夜晚却不知隐忍了多少悲伤和痛苦。记得几年前,老家处处都是熟悉的面孔,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家也渐渐冷清地令它阖上了嘴,它,不停地,每时每刻地想念着,想着当它的孩子们回到它的怀抱中时,想着与他们所讲的一些暖心的话。然而,远方的孩子们依然未曾回来。”
那天我下了火车,我看着这个地标,明明和家只有几个站的距离,却忽然觉得心里有莫名的慌忙,好像在这个应该步入社会的年纪,离开家就意味着好久不见。我拉着行李箱,不小心划开了手机,收到两条短信,是我妈发给我的,内容如下:
“到了学校,记得打个电话报平安。”
而我不知道,以后这样的短信,还会收到多少条?
以前,拼了命想逃,
而现在,每走一步都会回头,还会张望很久。
放心,我不会忘记你们的。
——有点想家的鱼先生
鱼先生的名片:鲶鲹
欢迎骚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