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读过一篇关于亲子阅读的文章,说到孩子大了,亲子阅读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亲读子听,而是可以亲子共读,即父母和孩子看相同的书,一起讨论,一起分析。茅塞顿开,解决了我自从女儿不再读绘本之后一直走不进她的阅读世界的烦恼。
说服女儿,将一直以来她着迷的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列、皮皮鲁系列、公主系列等雪藏,拿出在柜子里放了很久《草原上的小木屋》、《绿山墙的安妮》等儿童经典读物。
从《草原上的小木屋》开始,我们一起读。她上学,书归我看;她放学完成作业,书归她看。
但是,她读得比我快,才几天,就将书读完了,并写了一篇读后感。读后感中,她首先是对罗兰一家在草原上快乐的生活表示羡慕,提到罗兰的爸爸夜晚总是在草原上演奏小提琴,边拉边唱。这促进了她对小提琴的热爱,最近练琴比较投入。但是,笔锋一转,说罗兰一家的食物基本是爸爸打猎得来的,生活不容易云云,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我如同嚼蜡,又象闻到了八股文的臭味。
我读得比较慢,用了20多天。期间,女儿不停地激励我,批评我读得太慢,有时看我在玩游戏,还直言针砭,说我为什么不用玩游戏的时间去把书看完。
说实话,在看了她的读后感之后,我一直在想,一本描写拓荒者家庭生活的书,非常优美,有温馨和睦的家庭生活,有扣人心弦的涉险度难,有细致入微的工匠技巧,有充满智慧的子女教育,有优美自然的草原风光,女儿却怎么就对不能浪费粮食这么在意呢?我感到失败。这几年来,我对她的阅读太过放纵,太过粗心了。
全书描述了拓荒者的家庭生活,包括他们从森林到草原的旅途,在草原上建造小木屋,与狼群周旋,夜遇黑豹,和印第安人打交道,遭遇草原大火货,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等等。横贯整本书的,是良好的家庭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子女的影响。书中没有提到与学习有关的事情,甚至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孩子们也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但是,书中的小姑娘们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接受美的熏陶,养成勇敢、善良、勤劳、顺服的良好品格,她们热爱生活,优雅有礼,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幻想,对美有与生俱来的渴望与追求。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就是对这一论断的良好佐证。
首先,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父母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举止、甚至劳作时的工艺技巧,都是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做对了,孩子也会跟着做对了;反之,如果父母是反面教材,孩子也会离真理愈来愈远。书中的许多细节,都可以看出,罗兰的父母平日里对她们的教诲。
最简单的,就是妈妈坐在马车上的姿势是:直直地、静静地坐着,双手交叉放在大腿上。同时,书中还多次提到他们家注重用餐礼仪,吃饭时是不能说太多的话或者唱歌的,如果有人犯规,妈妈的话是:“无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都要注意礼貌。”在旅途中,她们还携带熨斗,在休整时间比较长的时候,妈妈会清洗床上用品和衣服,晒干后用熨斗烫平褶皱。在这种每时每刻都注意整洁卫生、仪态仪表、彬彬有礼、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家庭当中,孩子们没有理由不整洁不优雅。
当小木屋刚刚立好墙壁,没有屋顶,门上只挂着被子的时候,当天夜里来了狼群,有的狼甚至来到墙壁边上。罗兰被惊醒,只见爸爸拿着枪挺立在窗前,和看家狗杰克守卫着家人。看到女儿醒来,爸爸对她没有呵斥,只是轻声问她是否想看看狼群,并把她抱到窗前。罗兰看到狼群分成两个半圆,把小木屋包围起来,她看到了狼王,看到了狼的绿眼睛。在人狼对峙中,狼群稍稍后退,却并在狼王的带领下嚎叫。看完之后,爸爸就让罗兰继续睡觉。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一个人,一条枪,一只狗,在夜里与狼群对峙,守卫一家五口人和两匹马的安全,没有惊慌,没有愤怒,没有急躁,沉着、镇定、冷静、谨慎、刚毅、机智、勇敢、尽责,带给家人一份安宁!正是如此,罗兰才放心地在狼群的嚎叫声中入睡。爸爸给孩子们做出了榜样。后来,当印第安人来到小木屋时,这两个勇敢镇定的孩子,在听了很多关于印第安人的传言后,当直面裸露上身装扮奇怪的印第安人,她们不是选择逃离或者哭泣,她们同时想到的是“不能让妈妈单独待在屋子里”,所以,她们克制了心中的恐惧,罗兰的“双手握成拳头,紧紧闭上眼睛,用最快的速度朝小屋跑去”。罗兰被绊倒了,却依然双眼圆睁,“想也没想爬起来又跑”。又一次,当烟囱着火时,小木屋里只有三个孩子,有一根燃烧着的大木棍滚到了小木屋的地板上,落在正抱着小妹妹坐在摇椅上的玛丽的裙子底下,罗兰本能地用全身力气把沉重的摇椅往后拉,又迅速抓起那根燃烧的木棍,扔回壁炉里去。这是一个多么镇定勇敢的孩子,紧急关头记住妈妈说过“绝不要让火落在地板上”的话。从她身上,可以看到爸爸的镇定沉着对她的影响。
妈妈在做面包卷时,用手在面包卷上面压了压。爸总是说,只要妈在面包卷上压了手印,就不再需要加糖啦。这个看似普通的家庭生活小点滴,却折射出一家人融洽的生活气氛。我们知道,多吃糖对身体无益,特别是孩子,不能多吃糖。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跟孩子说吃糖无益,孩子又怎么听得下去呢?而爸爸这么说,一切都无需再多言。既是对妈妈的赞美,又是对孩子生活习惯的约束!
书中描述的生活情节,最惊险的莫过于遭遇草原大火,当爸判断出南方翻腾的大块乌云是草原大火的浓烟后,爸妈的反应非常迅速,配合默契,打水、泡麻袋、犁沟、往水沟里倒水,燃烧水沟外的草皮,扑打串过水沟的火,等待大火绕过小屋向前烧去。。。。。。最后,一家人从浓烟中出来,安然无恙,妈说:“结果好一切就好。”经历过危险的孩子,不仅积累了生活经验,懂得怎样保护自己,而且更加珍惜生活的美好。
经过一年时间的辛苦经营,罗兰一家已在大草原上稳定下来,正准备开垦土地进行农耕生产时,却传来了拓荒者必须离开印第安人领土的消息。沮丧和气愤过后,爸爸却说出这样的话:“一年算得了什么,我们有的是时间!”、“不管怎么说,我们从印第安人的地方带走的要比带去的多。”、“多了匹小骡马啊!”其间的乐观豁达,也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们。
其次,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上,罗兰的父母,不仅做出了榜样,而且还建立了权威。
在平时,父母非常宽容,一家人可以非常平等的对话,但在关键时刻,父母亲的话,就必须绝对服从。在强渡溪流时篷车浮了起来,孩子们以快如闪电的速度服从妈妈突然厉声的“快躺下!”的指令。因为她们知道,每当妈用这样的口气说话时,必须马上照办。试想一下,如果玛丽和罗兰不听话让妈妈她分了心,那他们可能就会被水冲走;当小木屋来了印第安人,玛丽和罗兰姐妹虽然很想放出看家狗杰克,但仍严格恪守爸爸的吩咐,没有把杰克的绳子解开。后来,小姐妹明白,如果当时把杰克放了,杰克就会去咬那两个印第安人,结果会引来大麻烦,这个大麻烦不仅仅是印第安人杀死杰克。
从这两件事情,可以看出建立家长的权威,让孩子在关键时刻一定要听从权威的引导,是对孩子乃至全家生命安全的一种保护。现在,提倡家庭民主教育,唯恐妨碍孩子的自由、压抑孩子的个性,提倡对孩子如朋友,凡事多跟孩子们讲个为什么,不要让孩子盲从。可是,在紧急危难关头,又有多少时间可以跟孩子解释原因呢?到了那个时候,怎样去保护孩子,怎样去拯救生命呢?
第三,书中描绘了罗兰一家对美的追随和爱护。
爸爸随身携带着小提琴,在夜晚时经常拉响琴弦,边唱边拉,孩子们常在优美的琴声中进入梦乡。甚至,在邻居爱德华兹先生要回去自己的住地时,爸爸的琴声歌声与德华兹先生的歌声互相唱和,在草原上空飘扬,直至互相听不见。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情景,在草原的夜晚,朋友提着枪唱着歌,在歌声与琴声中离去。宽广的草原上,明月,小木屋,家人,远山,朋友,歌声,琴声。。。。。。
小木屋刚刚立好墙壁,屋顶仅用篷布遮盖,孩子们都上床了,爸爸屋外轻轻地喊妈妈来看月亮。罗兰就在木屋的地铺上,透过窗洞朝天空望去,看到一轮又大又亮的月亮在窗洞的下缘上闪闪发光。什么是美?又大又亮的月亮就是美,爸妈之间和谐的关系就是美。
在“有壁炉了”这一章写到,“壁炉一完工,妈就在壁炉台的正中放上她从大森林带来的一座小小的牧羊女瓷像。那座瓷像跟着他们走了那么远的路,却没有被打碎。”罗兰一家,从大森林来到大草原,穿过三个州,路程几个月,以颠簸的马车为家,但是,瓷像却完整无缺地保护了下来。书中没有讲到这个瓷像有什么象征意义,对它的描述也仅有几行字,但却展现了瓷像的精美。或许,就是仅仅因为美,妈妈把它保护得这么用心。甚至,在爸爸要在小木屋上加屋顶,提醒妈妈带着孩子到屋外去,妈妈也不忘一起拿走瓷像。
在露营的时候,罗兰姐妹会采摘野花送给妈妈,妈妈会把花放在锡杯子里插好,再把锡杯子放在篷车的阶梯上,让整个营地显得很漂亮。简简单单的一个细节,既表达了孩子们对妈妈的爱,又说明他们一家,无时无刻都不会放弃对美的追随,对简单生活的享受。
罗兰姐妹与爸爸一起去印第安人留下的营地,在灰土里发现了许多漂亮的珠子,爸爸耐心地陪伴她们,帮她们寻找,直至日落时分,再也找不到珠子的时候。姐妹在旅途中没有玩具玩耍,到了大草原,也没有什么可玩的,整天只能在大自然中与野生的小动物为伴。偶见这么美丽的珠子,当然万分欣喜。爸爸理解她们,没有责怪她们因此而耽误时间,也没有催促她们,更没有认为这些是无关要紧的东西而对她们进行呵斥。美,是他们一家永恒的追寻。
圣诞节到来时,罗兰一家地处溪洼地,离最近的独立小镇要有两天的路程,在严寒天气,圣诞老人是不可能来的。但是,邻居爱德华兹先生却给她们带来了圣诞礼物,说他在独立镇碰见了圣诞老人,是圣诞老人托他带礼物过来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圣诞节。这是对孩子情感的接纳,对孩子们的爱跃然纸上。后来当他们不得不离开大草原时,罗兰特地为这件事向爱德华兹先生道谢。可见,这件事情,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这些事情,都是生活中的小小细节,但是,渗透其中的,是罗兰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事实上,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不同,对生活的追求也不一样,但归根到底,都是向他们本身认为美好的世界进发。罗兰一家,对美的追求,是那么的朴素,那么的纯粹,那么的简单,折射出来的,是对生活的满足和感恩。
四是夫妻的相处之道。书中的爸爸妈妈感情深厚,互敬互爱,关系亲密,互相信任,配合默契,恪守传统家庭对男女责任的要求。他们之间,按照当下流行的形容,或许不过是左手和右手。但正因为是左手和右手,才生生相惜,配合模切。整本书描写的都是家庭琐事,娓娓道来,没有深刻的心理剖析,没有沉重的人文气息,夫唱妇随,其乐融融。
在商量离开大森林时,爸爸说要走,妈妈觉得当时天气很冷,爸爸的回答是:“如果我们要今年走,现在就得动身。冰一融化,我们就没法过密西西比河了。”所以,他们就动身离开了。没有争执,只是一起走。其实,作为女人和母亲,可以提出更多的理由,毕竟孩子们都很小,最小的妹妹还不会走路,是不太适合长途跋涉的。但是,母亲没有更多的言语,唯丈夫马首是瞻,维护了丈夫作为一家之主的权威。
强渡溪流时,要涉水过溪时,爸爸征询妈妈的意见,妈妈的回答是:“你说行就行,查尔斯。”好像马车由丈夫驾驶,她不用操心什么似的。但是,当篷车浮起来时,不用丈夫吩咐,妻子就突然厉声地指挥孩子们快躺好;当爸吼道:“拉住缰绳,卡罗琳。”爸就在水里握紧拳头,牢牢地抓着马嘴边的辔头。妈一个人坐在车架上,用双手紧紧抓住缰绳。最后,夫妻俩人顺利地把篷车从湍急的溪流中赶上对岸。从事先的夫妻对答,妻子对丈夫是完全信任的。但是,信任并不等于可以甩手不管,实际上,她密切注意着丈夫的举动,当危险情况发生,丈夫需要妻子的协作时,马上采取行动,共同保护家人的安全。夫妻之间的信任、亲密、默契,都在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爸爸砌烟囱时,妈妈觉得那个方法不好,却没有直说,而是当爸爸休息时,先赞扬爸爸一个人把烟囱砌得那么高,然后问:“你为什么不用木棍和灰泥来做烟囱上面的那截了?”爸爸一下子跳了起来,马上就按照妈妈说的方法去做。如果妈妈在爸爸砌烟囱时就提出自己的意见,相信爸爸也不会有意见。但是,她用的是疑问句“为什么”,而不是祈使句“你应该”,可见妈妈对爸爸的尊重和爱。同样的,爸爸也很爱妈妈,在接受妻子的建议后,马上按照妻子的方法去做,表示越早把壁炉砌好,妻子就能越早到屋里做饭,不用再外面吹风。这就是对妻子的爱,不是昂贵的礼物,不是销魂的性,而是尽可能地为妻子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从家庭教育方面对这本书的感悟。
回观我和女儿之间,以及全家人的关系,我很惭愧。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注重和她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也让我非常自信。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对女儿进行教育,母女之间就不能够好好说话。对她发出的指令,她经常不遵守;或者是当面说好,等到实际执行时却三推四推。读完这本书,要说对女儿的教育问题迎刃而解是夸大其词,但让我感悟颇深。宽容,耐心,尊重和接纳孩子,建立权威,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要旨。
很多时候一讲到教育,一般就会想到校园教育,家庭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长期以来,为大家舍小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榜样;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父母必须为生计劳作奔波。夫妻异地、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校园欺凌等等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下,有识之士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家庭教育法》呼之欲出,就是要保证在子女的未成年阶段,父母亲有足够的有效的陪伴时间,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在父母亲的正确教导下,健康成长。良好的夫妻关系,融洽的家庭关系,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基石。
二〇一六年五月十七日
PS:这篇文章是4月18日动笔,历时一个月,才勉强完工,惭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