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每天上网刷新闻,感觉自己装进了很多东西,但睡前一想,好像这一天都白过了,再仔细想想,感觉这阵子都白过了!每天挪不开眼的那些八卦也好、趣闻也罢,仿佛全都像潮水一样褪去地无影踪?
谁能告诉我,我都干啥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我们年纪变大记忆力不行了吗?虽然我主观上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娱乐至死》这本书给出了一种更合理的解释: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业时代”——
我们的大脑变成了一个不断接受讯息的容器,不断有新的信息发送过来,旧的信息过滤出去,这些信息后浪推前浪地进出于人们的意识,不需要也不容你稍加思索,所以你唯一感受到的是,Nothing。
但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从来如此。
印刷术统治时代,人们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作者波兹曼称它为“阐释年代”;到了19世纪末期,随着电报、摄影、电视等新媒介的发明,“阐释年代”开始逐渐逝去,另一个时代出现,这个时代就是“娱乐业时代”。
电报时代之前,我们获取信息,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能够控制他们生活中突发事件的感觉,人们了解的信息具有影响行动力的价值。
但在电报创造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因为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新闻语境。我们第一次得到了不能回答我们任何问题的信息,而且面对这些信息,我们也不必做出任何回答。
对于中东问题,我们能采取什么行动呢?对于报道的犯罪活动,通货膨胀,犯罪问题,经济危机,我们能采取什么行动呢?我们只是不停地观看,直到这些新闻变成旧闻,然后遗忘。
我们接收的信息有着鲜明的特征:其语言是新闻标题的语言——耸人听闻、结构零散、没有特别的目标受众;新闻的形式类似口号,容易被记住,也容易被遗忘;一个消息和它前后的另一则消息毫无关系。
没有依据、毫无关联、破碎且流于表面的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真相越来越远。
“那些彼此没有关联的事实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个答案就是娱乐,娱乐是为了引发我们的笑声。
波兹曼并未活到移动互联网代替电视成为新媒介的今天,显然,移动互联网比之电视的娱乐性更为彻底,对信息的推送更为疯狂,信息的密集程度已经超越了我们瞬间翻页、刷屏、观看、思考的程度。我们的眼睛和手指停不下来,一旦停下来,就再也跟不上信息的速度,我们害怕被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抛弃了,我们没法思考,没法喘息,没法交流。
英国社会学家奇格蒙·鲍曼说,这是一个“液态现代世界”,这是对现代高速运转、从不停歇生活的高度概括。液态的生活即流动的生活,流动暗示了一种观念:表层即意义的全部。你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追寻生活之下蕴含了什么。这个世界中的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包括我们追随的时尚与我们关注的对象。
这种生活处处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与恐惧,我们害怕措手不及,害怕跟不上潮流,害怕被别人抛在脑后,害怕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流动的生活,流动的是无数的恐惧。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印刷时代是回不去了,我们也没有必要回去,毕竟信息过载至少填补了一样东西——无聊。而且我们还知道解决方法特别简单:多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