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追溯了端午节的起源,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秘密:“端”字背后,竟藏着一棵在农历五月五日迅速生长的植物形象,寓意着生长之快速与两端的均衡。由此,“端”引申出快速与两端的含义,并通过一系列汉字实例,展示了古人造字的精妙与逻辑。
接下来,我们的课堂继续深入,以生动的比喻探讨“甘”字的奥秘。
想象用舌头细细品味“甘”字,仿佛品尝到了世间种种美味。这里的“甘”,正是古代汉字中用来表示口中美味的字。或许有人会疑惑,这个字看起来不就像“曰”或“日”吗?实则不然,当一横置于口中,它便化身为“甘”,象征着舌尖上的美味享受。
在汉字的世界里,形似“日”的元素屡见不鲜,但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圆加一点,是光芒四射的太阳,蕴含无尽能量;
而口外一横,则是“曰”,表示言语或物质从口中而出。
至于我们今日的主角“甘”,其横画深藏于口内,恰似美味在舌尖跳跃,令人回味无穷。
值得注意的是,“甘”与“日”在古文字中形近,导致现代汉字中偶尔出现混淆。
比如“香”字,上部为“禾”,象征粮食,下部看似“日”,实则是“甘”,代表着粮食的甘美之味。这提醒我们,在欣赏书法或阅读古文时,需细心分辨,以免误解。
谈及“香”,现代人或许觉得白米饭、白馒头索然无味,实则不然。在纷繁复杂的现代饮食中,我们往往忽略了食物最本真、最朴素的味道。不妨尝试用水漱口后,细细咀嚼一口白米饭或白馒头,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清甜与香气,这正是古人所说的“香”。它原本是一种纯粹的味觉体验,后来逐渐扩展到表示各种令人愉悦的气味,如香水的香。
进一步探讨,“甘”字为何最终特指甜味?这源于人类对甜味的普遍喜爱与接受。
鲁字,上面一个鱼,下面一个日,注意这不是太阳,不可能鱼在太阳上吧,变成鱼干儿了,对不对?
这个呢,是一个代表美味的甘,吃着鱼,每吃一条鱼,就感受到美味,所以就叫鲁。
鲁从婴儿时期初尝母乳的淡淡甘甜开始,甜味便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先接受并喜爱的味道之一。无论个人口味偏好如何变化,对甜味的喜爱几乎是共通的。因此,“甘”字逐渐演变为甜味的代名词,如甘蔗的甘、甘甜的甘等。
然而,自然界的馈赠并非全然甜美。
在探索草药的过程中,神农氏发现了毒草的存在及其治疗疾病的潜力。于是,“药”字应运而生,寓意着能带来健康与快乐的草。
但药亦有毒性,不可滥用。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身体的不适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不可盲目依赖外界的药物干预。
神农氏,这位伟大的智者,不辞辛劳地将这些草药的特性一一铭记,不仅辨识其毒性,更发掘其药用价值,并教导人们如何妥善处理。在一切准备妥当后,他引领民众筹备装载工具,以便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草药、瓜果与粮食。
在装载工具的选择上,神农氏展现了他的智慧与细心。对于易损之物,如娇嫩的叶子,他推荐使用篮子这一竹编容器。古人以篮字象形,描绘出竹篮的模样,虽今日“由”字或为误用,但其侧面观确与竹篮相仿,寓意深远。
而“聘”字,则巧妙地将篮子与古代婚俗相连。青年男子以篮子装载聘礼,向心仪的姑娘表达爱意与尊重。聘礼的丰俭,不仅反映了男方的诚意,也预示着婚姻的未来。
这一过程,是篮子作为礼仪之器的生动体现,更是古代社会风俗的缩影。
除了作为装载工具,篮子还因其材质特性——多孔,而衍生出“孔洞”的引申义。
正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所言,篮子无法留住水,却也因此成为了孔隙、小洞的象征。这一特性在“油”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古人榨油,通过巨大的冲击力,将油饼中的油脂从孔隙中压榨而出,每一滴油都凝聚着辛勤与汗水,珍贵异常。
此外,神农氏还准备了布口袋,用以装载不易损坏的瓜果与粮食。
这些布口袋,两头扎紧,中间鼓鼓囊囊,满载着丰收的喜悦与生活的希望。
古人以“东”字象形,生动描绘了布口袋的形象,而“东”字的本意,正是这装满物品的布口袋,而非后世的方位之东。
在审视“东”字的古文字时,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一位古人背负着沉甸甸的布口袋,步履坚定地走在乡间小道上。这个由人与布袋组成的字,不仅是对古代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更是对勤劳与坚韧精神的颂扬。
东“东”字初非指方向,实为“bag”之意,如同古人的储物容器。
重字,我们应该怎么拆它?
这个重字的人在哪里?对了,一撇一竖,同学们太聪明了,一撇一竖就是这个重里面的人,那么剩下的部分横,中间那个像田的部分,下面这两横实际上都是东的变化。
所以一个人,加上一个东就变成了重。
以“耳东陈”为例,陈不仅为姓氏,更蕴含古人存储智慧。
古时,无电冰箱之便,但古人巧挖地窖,模拟自然冷藏,以恒定温湿度保食物长久。
陈,即此放置之法,衍生出陈列、陈放、陈述、陈情等词,均含“置放”之意。
更因地窖能保物久存,陈又引申为长久时间之意,a long time如陈旧、陈年佳酿等。琐碎的事情,成芝麻烂谷子。陈,古人用来长久存在事物的东西。
至此,“东”仍指袋装之状,后何以转为方向之词,留待下节详述。
总之,“东”字变迁,见证了古人生活智慧与语言文化的深邃发展。
备注:
讲师:李山川
课程内容整理及学习:疏雨圆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