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学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心总是荡漾着一种无法明知的失落感,不知道自己在向着何方奔赴,也不知道在所有的平淡与浮躁交织的生活里缺少的是什么形状的喜悦。越无知就越轻狂,自以为是,无法看清辨识,和善地吐故纳新、接收与反馈。
也许在年轻的岁月里,我们伤害过很多人,包括自己。
我们的生命里总是需要一点光芒,倘若没有,生活如常,只是隐隐约约地难免缺憾。终吾一生,不过是在人间寻找温暖罢了。
大一下学期学院组织“杏坛听雨”活动,邀请院里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为两个班级的同学们关于学习、生活答疑解惑,是一场开放的思想教育、心灵引领。
我们坐定,姜老师走进来,傍晚六点半准时开始。学生会安排了一位主持人,一张小圆桌和老师各坐一边,类似一种访谈形式。按照惯常的流程,主持人先介绍主讲嘉宾,一整页PPT耀眼的、跨海越洋的履历吸引着众人的眼球。老师讲起从前自己求学的经历,讲起他的老师——某位和李四光先生齐名的老教授带着他们上山勘察地质。原先他也并非热爱这个专业,但是那样年迈博学的老师言传身教没办法叫人不动容。
我仿佛看到此刻端坐在我们面前这位年逾五旬的先生他的年轻岁月,不知道我的老师他有没有意识到,多少年后,当他踏上了工作岗位,他也成为了这样一位教给青年一代知识与思想的好师长。他同我们讲世界,讲专业在国内最初的发展以及国际最前沿的研究,讲青年学子,讲生命厚重。他参加了历史。忽然意识到,在此前一年的大学岁月里,我仿佛飘摇无倚的到底是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对于大师情怀的向往。
大二下学期姜老师给我们上《测量学》,渊博的知识和那像哲人一般的对于生命的理解让我第一次明白所谓学识是如何与人间瑰宝类比的。遇见总在不经意之间,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束光忽然打动你,给予你力量,成为你人生中的一处转折,一处希望。
我们在这世间听过太多的嘈杂之声,我们抵触着花费时间听那些冠冕堂皇、没有营养的废话。许许多多的无奈堆砌起来像一座禁锢我们灵魂的囚笼,我们希望摆脱不是说厌恶世俗,只是希望回归自然。世俗本无可嫌好道歉,我们原在世俗中。只是我常感于不同媒介传递给我的一些清澈甘甜、直面灵魂的时刻,书籍、电影、音乐、对话,我在其中感受着生命的轻盈与高贵,于是更加奋不顾身地为自己的生命做适当的减法。
我终于明白,向往大师是为了满足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望,并寻找到一种贴合、打动心灵的生命解释,我们相信我们所尊敬的师长能给予我们一个充满魅力的答案。不一定天衣无缝,但一定绝佳。
有人走过朴素的长路,当他那样寻常地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在打量之中难免会有所收获。你会在细微之中明白生命的形态,短暂相伴的一程完成心灵的治愈。然后知道有些离别不用说抱歉更无须遗憾,因为相处时我们都履行了上好的使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树叶从枝桠间缓缓落下来,四季轮回天地之间颜色常改。湖光明月、隐隐青山,一抹余晖温柔了整个傍晚。这是我的学生时代。
为遇见举杯。
在无忧无虑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接触我们真正渴望的吧。也许今后机会越来越少,此刻长盛不衰的心情也越来越淡薄。我希望我可以拥有一段完整的时间虔诚地对待我的理想主义,至少在学生时代,它不会在急流勇进的人群之中将我凸显成一个异类,不会成为我的负累和额外的褒贬。
我们常为了满足某种高深的、自己为是的逻辑而强词夺理,后来发现,不是所有的行为都需要解释并得到认同。揣度一番说出的话未必都是真话、有必要的话。有些问题你不回答,不是你不敢、你不愿,是你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以前觉得世界和平是人类的共同心愿,后来发现,生活与人永远比直线条的想象复杂,一个人的自私也许会超乎众人的想象,而群体可能产生最大的暴力而非智慧。以前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后来发现,稍纵即逝是生命的常态。
然,无论身处何种复杂是非之中,勿忘我心便无一物可沾染我的心灵。时间不会凝滞,但钟爱的每一刻都将化作永恒。
感谢师长。
他将他的生命端庄地呈现在我的面前,这便是最好的榜样,最好的启示。
每一节课,姜老师说,好好学习,多读书,书本能教会你们比课堂上更多的东西。他向我们描述书中的世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知识的索取不可仅限于狭隘的一隅,探索与发现之中妙趣横生。于是同时被牵引着思考,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下,只要有书可读就谈不上恶劣,就无需抱怨,因为文明与我同在。
感谢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