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满温和夏意浓”,在夏日浓浓的小满节气里,我聆听了五节学区联盟优秀老师讲授的古诗课,收获“满满”。
一直以来,对于古诗的教学,都不知道该如何去上,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只停留在老师讲解注释、诗歌意思、诗歌感情,让学生读读、背背、写写上面,有关古诗的知识的和拓展少之又少。通过这次的听课活动,让我大开眼界,如梦初醒。回想自己上的古诗课仅仅是“蜻蜓点水”、“毛毛细雨”,“雨过地皮湿”,原来古诗教学的水深的很,难怪我这只“旱鸭子”只能“望而兴叹”了!

五位老师的古诗词教学都是板块式教学,但教学方法各不相同,各有千秋,或声音柔美,令学生如沐春风;或因材施教,让学生受益匪浅;或循循善诱,让学生学有所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雪凤老师讲授的《出塞》,整个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设计新颖,环环相扣,声情并茂,讲解清晰……
《出塞》是五年级下册二十一课的一首古诗,因为二十二课《左公柳》一课的开头出现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且这二首诗都有其共同点——边塞诗,所以吴老师把《出塞》和《凉州词》放在了一块来讲授。吴老师先从何为“边塞”诗和诗人讲起,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通过“吟诗,译读,品读,背读”,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音乐美和层次美;通过“知识小卡片”让学生了解古诗“融情于景”,“互文”,“唐诗素描”,“用典”等,这些知识和方法自己了解的甚少,对于我来说是极其陌生,在课堂上更没有尝试和挑战过,而对于熟读诗书的吴老师们来说,可谓形影不离,最后又拓展到有关“明月”的古诗和意象。特别是板书更是胜人一筹,不仅字体有力,而且创意新颖。

这样大容量的板块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只停留在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的表面,更关注到学生朗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对古诗的赏析能力,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凝练之美、情感之美、层递之美、跳跃之美……通过今天的听课活动,让我更加认识到自己在古诗知识方面真是个“门外汉”。在今后的古诗教学方面还需多查资料,多学习,多请教,改变粗浅,呆板的教学方式,力争我和学生有更多“满满”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