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毕业那会,三天两头就会有一些新加上我微信的后辈们,过来问我大学考试和大学时光中的计划与安排之类的事情。
我与他们中的一些人关系甚好,有些我却仅仅只见过一次面,但是不论是哪一类,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我都会竭尽所能地给出我的答案。这也就导致了一种情况——我可能会跟一个初次相识的人聊上三四个小时,就为了回答她提出的问题,直至在我的能力范围内解释清楚,可能是性格使然,不说清楚我心里真的不舒服。
这看起来是件极其蠢笨的事情,按照李笑来老师曾经的观点,我把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花在的这个地方似乎有些浪费。因为可能说了一大堆,最后换来的就是一句“谢谢学姐”,花出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创造实质性的价值。
对于听到建议的一方来说,三小时的时间如果能得到一个有效建议,足以改变很多。而对于提出建议的一方来说,三小时的时间就好像是完全在打包自己的经验并将其以免费的建议的形式输出给对方,自己并没有获得实质的经验和成长。
完全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无偿奉献出去,这事我做不来;但是让我放着真正有疑问的伙伴们不管我也做不到。于是,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去思考这其中的问题。我发现,决定沟通是否开始需要两个人,但是决定沟通是否结束一个人就够。既然我没有办法省略言语不去解释清楚他们的问题,那么我可以选择自己要面对的聊天对象。
对于只是来听故事,想找个人安慰,获取认同的伙伴,我实在没有太大的耐心和好脾气能花上几小时听他们的抱怨,我的回复会极其公式化,并且会很快请他们回去整理思路再来找我讨论。而那些真正需要别人的经验,需要获得自己问题答案的人,他们往往会异常珍惜双方的时间,问问题也很容易问到点子上,对于回答他们也会很有耐心地去讨论和斟酌其中的细节,直到确定自己心中对于那些问题的答案。
真心问问题和只是来找安慰的人,从提出的问题就能看出二者的不同。对于前者,我总有一种看到从前的摸爬滚打的自己的感觉,总觉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一些帮助,于他们而言可能会是件好事。虽然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但是处理问题的方法有时总有可以借鉴的地方。而对于后者,我总不愿多说话,因为安慰总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接触沉浸在负面情绪中的他们,总让我不自觉地也变得消极。
我总觉得,在偌大的社会中总有一些人会出于某些原因给予其他人免费的建议。认真来说,某些时候我很乐意成为这种人,虽然对于听建议的一方来说,我给出的可能只是自己的片面的看法,但是如果有需要,我还是很愿意说。
当然,这些话我只愿意说给那些真诚的人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