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自我剖析一番——为什么我写的东西,我讲出的话语,就是做不到让人们印象深刻呢?
又,我清楚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就像是一只井底的青蛙,如果它不能跳出井底,去看看这个世界,那它的认知,最大也超不过井口的大小。
所以,我在看书和听课,或是再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就会思考,“他的这个东西,还是有点意思的嘛。”同时,我还会进一步思考,“他的这些观点都是哪里来的,他的观点是怎么做到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他又是从哪里找到这么多,我从未听说过的详实,且不乏生动有趣的例子的?”
我想,如果把看一本书,比喻成吃一顿饭的话,书中那些与众不同且发人深省的观点,就像是一道道硬菜,你会首先注意到它们,你会一遍又一遍的品尝它们的意味深长。若是以后,如果有人突然问到你,想让你说说书中的内容时,你多半会将这些观点,脱口而出。而书中那些精彩且有趣的例子,就像是除硬菜之外的菜品,它们常常数量繁多,品类丰富,在这其中,总有你喜欢的一个或多个菜品。也许,一顿饭下来,你夹的最多的就是主菜,其次就是除主菜之外,你偏爱的菜品。同样,如果以后有人问你,想让你说说书中的内容时,很可能由于那些你偏爱的菜品数量过于繁多,种类过于丰富,从而导致你记忆过载,导致你只能支支吾吾……
仔细想来,直接抛出一个观点,好像谁都能做到,无论这个观点是你听别人说的,还是你自己总结思考出来的。可是,进而为其补充很多精彩绝伦且细节丰富的论据,则常常并不是每一个小伙伴都能做到的。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写的东西,说的话语,做不到让人印象深刻的核心原因了吧。
有过写作和演讲经历的小伙伴,应该都深有体会,想到一个观点不算难,当然也不简单,可是接下来你要再进一步,要有理有据的阐述你的观点,要深入系统的论证你的观点,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究其原因,我想首先是因为,我们本就对于精彩的案例积累不足,有时看到了也就看到了,虽然只是当时感觉挺有趣的。可是由于没能立即将其记录在案,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把它忘得一干二净。其次,即便你是个有心人,你也将其记录在案了,但是,你却没能把它们应用起来。这就跟,你以为你在上课时记录的笔记,会自动进入你的脑子,并且被你牢记一样。事实上,如果你不用,那它就是本子上一行行文字而已,反正,它就是不属于你。
![](https://img.haomeiwen.com/i21365956/f26557296554af82.jpg)
分析至此,我想我已然解开了“我表达症结” 的其中一环,然而,这也只是我目前所能思考到的深度。除此之外,我敢肯定,这一症结之中,还有很多其它环节,等着我去一一解开。比如,我现在已经可以想到,却还并没有想清楚的“逻辑问题”,比如,还有我所表达的这个东西,究竟如何才能做到确实对别人有用的问题……
积累,而且需要很多很多的积累,也许才能在表达中应用起来,而积累过后的应用,在初期,又只能是生涩的,浅陋的。就像是,即便你已然拿到了驾照,在刚开始上路时,还是会紧张,还是会手忙脚乱。可我清楚,这又绝对是一个必经阶段,又是一个人人都无法避开的阶段。除非,你想永远不被人理解,你想永远表达的不清晰,不准确。可是,仔细想来,那怎么可能呢?因为,我们可是人啊,我们这一生,几乎每天都会不可避免的要与家人,朋友,同事,领导,陌生人交流。试问,“难道你不想他们理解你吗?”
似乎,我渐渐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经常说“理解万岁”了。可我又转念一想,那很可能并不是别人的理解能力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表达能力,就是需要持续锻炼,持续改进,持续增强的。而如果,我们懒得做,懒得积累,懒得应用,那也就没有任何理由抱怨说,“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就是没人能理解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