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之前写的文章发来看看”
“啊……电脑里面好像没有哎……”
那天晚上学姐这样问道,缘起于之前无意中跟她说到我有写点东西的爱好。可是,仔仔细细得翻了一下电脑和桌边的笔记本,似乎并没有发现一篇可以称之为“文章”的东西。
有多久没写过东西了?不知道,大概很久了吧,除去一些并非发自本意的文字,似乎很久没有写点东西了。零零碎碎的时间,都打发在了微博、朋友圈,有时候破天荒“文思泉涌”想提笔,刚敲出一行字,便草草放弃。
一个理想派的人总会有无数的想法,走出了开始的一步,但可悲的是,执行力才是100步里剩下的99步。就这样,每天看起来没什么空闲的时间,但是依旧一事无成。
我们已经习惯了发一个简短的朋友圈或者微博,配上精心修饰过的图片,等待着众人的“赞”。遑论他人,我自己也常常陷入这种窘境。大家一起出门旅行,最后收获的镜头多半是朋友和我的各种合照。虽然关于旅行的意义讨论起来又得是长篇大论,但是无论如何,我都觉得这并非我出发的目的。
前几天,还是在朋友圈里,偶然看到高中的好基友这样写道,“才20岁,我感觉我的经历可以写成一本书了”。我暗自思忖,并反复回想那货的高中生涯,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看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被身边许多朋友用过,好像20出头的年纪就早已历经世故与沧桑。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并且多半时候止于幻想。但是,那天晚上在学校的咖啡馆外面,我和学姐坐在藤椅上看着月色闲聊的时候,学姐严肃地说道,“你这是现实主义”,稍微想了下,并非不对,也并非对,这样的问题我都会搁置,不管不顾便是最好。对于自己的定性,我从来只有一个有把握的词——矛盾。自认从来没有什么特别到别人一眼就可以给出一个定义,好像大抵都是如此。
很喜欢答题类的节目,很早前央视的《联合对抗》,以及现在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应该说是享受释放知识量的过程。但是,看到顶尖高手间的过招时,不仅为他们知识面之广所折服,也为自己的浅薄无知所羞赧。
一直以喜欢看书自居,不过,伴随着年纪渐长,牵绊与琐事便也多了起来,静下心来完完整整地看完一本书已经成为一种奢望。曾经一口气买下《资治通鉴》全集共20本的室友,到现在也只是将之尘封与箱中。对能在大学里安安静静地看书的人,我始终抱有敬意,即使是“书读得多到底好不好”这个如今都已经成为问题的时代。
很清楚地记得自己看的第一本名著是《鲁滨孙漂流记》,那时已经是六年级了。到了中学,名著小说看了很多,但是并没有达到有所悟的地步,不过修身养性的作用应该还是有一些。很羡慕高中一个同学极其认真地说《红与黑》重塑了她的人身观,我可以跟随书中的人物一起策马奔腾,一起嬉笑怒骂,但是,读罢便很快回到自己的世界,不知道“重塑三观”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书和电影的分野似乎越来越模糊,爱看书的人想必大都也爱看电影的。曾经对室友笑称“阅片无数”,也会偶尔写写影评,但仅限于抒写感想,并不会像豆瓣电影里的大神那样,分析每一个镜头与细节,穷追不舍到有过度分析的嫌疑。从这一点上看,只能给自己一个“爱看”的定义了。
除了电影和书,那大概就是远方了吧。
关于旅行,其实并没有什么发言权。各种缘由,读大学之前,能出门旅行的机会很少。在大学里,我喜欢上了摄影,有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有了人生中第一次独自旅行,有了第一次与吧友一路向西穷游半个月的体验……在路上,无论是因为急性胃炎住院,还是因为高原反应而头痛欲裂、呕吐不止,但是这些不会成为我出发的阻碍,而是为下一次积累经验。那些旅途中的事还历历在目,祁连山沿路美到极致的风光,茶卡盐湖动人心魄的星空,拉萨街头朝圣者的虔诚,每一帧记忆都还清晰可见。
作为一个运动神经不太发达的男生,各项技能仅仅止于会。虽然说每个人有每个人关于幸福的体验,但是,那些你并未尝试或者无法涉足的领域,说不定会有着无限风光。
人生由无数的点发散编织成网,我的这张网应该很是稀疏,网不住那么多的鱼。20岁的年纪,我的经历似乎只能写下一张纸。普通人如你我,人生轨迹大抵也都不会差得太远。但是,“世上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要求很高,对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黑塞的这句话所言极是。我想很多人是有这种毛病的,但是所产生的作用却极不同,有人改正了后者,有人修改了前者。
看着别人20岁的经历,精彩之至令人拜服,一本书似乎也不能写完。落到我们头上,只能是望洋兴叹,这大概也是“鸡汤”逐渐成为贬义词的原因。不过,就实际来看,在20岁的年纪能够有让人惊叹的经历的毕竟只是少数。
心绪杂乱无章的时候,容易迷失方向。频繁地听闻朋友过得不好、运气不佳、烦心事多,收拾好心里的那块地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毕竟,未来的脚步不会等待我们,该来的总会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