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第一次真没看下去,就放到一边了。第二次看还是出于好奇,我翻看目录感觉对最后一部分有点兴趣,所以从最后一部分开始看。看完之后觉得作者说的有洞见,就从头看起,后来看完之后结果又看了第二遍。
之所以第一次会放弃,应该是下意识的选择。对于我来说,一看到灵性的东西,我认为是异端邪说,所以要赶快避开。这本书上来就问你是谁?还提及了灵性之类的字眼,感觉挺邪乎的。另外作者在序言中说:“既不会求助于心理学专家,也不会求助于伟大的哲学家;我们不会在历史悠久的宗教观点之间进行争论和选择,也不会求助于由统计学支持的民意调查。”看到这里,基本上就定义为作者要“鬼扯”了,因为感觉上,科学的部分都被他排除了。
对于我们来说,往往如同《庄子·秋水》中说到的一样:“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就是你认知覆盖不到的地方,别人说了你也听不懂。所以,我想这本书第一部分,就足以让很多人放弃。但是如果有些生活阅历,而且也读过一些书的情况下,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为什么说这本书可读呢?因为我在读这本书之后,收获了一个不同看待自己思想、情绪和世界的视角。从这个视角,我们可以不用被当下的情绪、思想所纠缠,可以更为平和的生活。
另外,读这本书,可以和先前看过的佛学知识、一行禅师的正念等知识想呼应,似乎可以解释释迦摩尼为什么能开悟。
这篇文章主要说本书的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叫觉醒中的意识,同样是非常晦涩的概念。第一部分有四个章节,分别是脑海中的声音、内心深处的室友、你是谁和清醒的自我。说真的,就作者这个章节名,真让人感觉是网络上“马大师”的作品。
这四章实际上是循序渐进,估计作者也知道大家轻易接受不了,所以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的情况说起,就是我们脑海中总有一些罗七八杂的想法和思绪。比如:考试考的不好,你会在大脑中说自己笨,或者说自己以前没努力,现在活该。抑或是遇到困难,大脑中就各种抱怨、各种害怕或者各种借口。
作者就问了,你内心的这个声音到底是谁说的?很显然,你能听到内心的声音,那么说话的不是你。不是你,说话的是谁?作者在第一章说内心中的各种声音,第二章就把这个发声的,比喻成住在你内心深处的室友。
作者这里开始物化,实际上就是在给读者打基础,因为他要阐述的核心是主体和客体的分离。这个后面再说。
作者第三章就抛出了你是谁这个问题。如果不较真,真以为是个弱智的问题,但实际上你真回答不上来。你是你的名字吗?你是一个1米多高、一百多斤重的人吗?那么你几十斤的时候,就不是你了吗?
所以这个问题,真还没有那么容易回答。作者最终给出的说法是这样的:“我是那个正在观看世界的人。我能从这后面的某个地方向外看,并觉知从我面前掠过的事件、想法和情绪。”
就这个概念就能吓到一大片人,作者还是说的太抽象。到这里,大家还是理解不了,不过第四章,作者说的就好理解多了。
第四章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假如你在看电影,实际上就是视觉和听觉接受信息,如果电影精彩的话,我们很多时候都能沉浸其中,短暂的忘记周围的事物。作者进一步说到,如果这电影不仅有视觉和听觉信息,还有触觉、味觉和嗅觉信息,也就是说电影里人物,身体的触感你可以感觉到,吃的啥闻的啥,你也可以感觉到。如果有这样的电影,是不是你沉浸其中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当然你依然有思想和意识,你可以认为电影不好看,你可以不看。但是如果再进一步,假如你看一部电影,你可以选择一个角色,选择之后,你就感受到角色的思想和情感,加上前面说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那么只要电影一开,你立马就成了那个角色,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对吧。
作者举这个例子,就是要说明他的观点,就是你的意识是一个主体,好比那个正在看电影的人。而我们内心的各种声音、脑海中的想法和思绪、乃至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和思想,都是客体,就是电影。这么说其实好理解多了。
虽然作者这个例子很贴切,但是很多人依然是很难理解,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很难理解。当然作者是冥想过几十年的人,他所能做到的,肯定不是普通人随随变变可以做的。但是作者这个思想,可以给我们启发,给我们建立这个意识,我们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
读到这里,我当时就在想,释迦摩尼的开悟可以理解了。因为我们常听到的佛教就是告诉大家戒,戒贪嗔痴。实际上我们知道,欲望这个东西,你越戒它来的越汹涌,所以我常常认为佛教反人性。当然佛家也说放下,放下在我理解还是强制的行为,还是可能干不过人性。或者说,放下可能是一种逃避。
但是按照作者的这个角度,反而开悟更好理解了,而且更有可能了。就是对自我意识和意识到的思想和情绪等,进行主体和客体分离之后。你彷佛是另外一个人,一个不断看自己内心思想和情绪电影的人。

比如说,当你生气的时候,你的意识就如同你看街边路人吵架一般。这个时候你会冲上去骂对方吗?正常都是不会,多是搬来凳子当吃瓜群众。
所以从这个角度,其实就好解释佛祖的开悟了。佛祖也是开始多年苦修,后来是静坐冥想,最后开悟的。那么他应该既不是戒掉,也不是放下他的各种思想、情绪、欲望、痛苦和生死的,他应该是如同看电影一般看待自己的各种思想和情绪的。
这样应该是更合理一些,因为对抗人性,一般都要败下阵来。只有这种抽离,以另一个视角看到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平静面对的可能性反而更大一些。
当然对于佛祖,毕竟也是多年修行,他的境界要高于常人。而且有一系列认知的变化,所以应对各种情况更加自如。对于普通人,想清楚这个概念应该都比较困难。
讲到这里,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们不需要像佛祖那样开悟,我们只需要这样的一个视角,面对各种杂念、情绪、欲望、痛苦和生死的,应该都会更加平和而从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