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丧文化形成原因及干预策略研究
仰望星空2班6组毕业论文 撰稿人:张爱敏
![](https://img.haomeiwen.com/i5018656/293c2d2af9705487.png)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外出务工人员数量逐年增加,这一现象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在心理、教育、生活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留守儿童丧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丧文化在留守儿童中表现为消极、沮丧、自我封闭等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本论文旨在探讨留守儿童丧文化的形成机制,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同时,也针对留守儿童的丧文化现象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2016年,网友将葛优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客串的角色季春生眼神空洞、无所事事瘫坐在沙发上的姿势命名为“葛优躺”,以形容颓废消极的状态,随后以表情包的方式在社交网络广泛传播,由此开启一场关于“丧文化”的热潮。
当前,“丧文化”的概念界定并不一致。最早对其定义的萧子扬认为“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
近几年,网络“丧文化”的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加上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助推,在心理防线较为薄弱、且缺乏父母及时监督的留守儿童中更是传播迅猛。因为网络“丧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极易将心理防线较弱的留守儿童蛊惑到悲观的“信息茧房”中,儿童一旦沉浸在网络“丧文化”之中,将会对学校教育中的主流文化产生心理上的抵触,进而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入手,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追溯留守儿童丧文化现象的产生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外出务工人员数量逐年增加,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些儿童中,一种被称为“丧文化”的现象逐渐浮现,它主要表现为消极、沮丧、自我封闭等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在交流中频繁使用消极、沮丧的词汇,如“无聊”、“没意思”、“不想”等,生活态度消极悲观;二是在与同伴或监护人交流时,经常发泄负面情绪,如愤怒、抱怨、不满等,使得消极情绪加剧;三是部分留守儿童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回避、沉默或冷漠的态度,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导致社交障碍。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丧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语言、行为和心理等方面。这些表现形式不仅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环境,也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入手,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阐述留守儿童丧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
留守儿童丧文化的流行,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这也是时代的产物。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的学习环境,为了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很多家长外出谋生,甚至为了高工资高收入选择出国,以至于部分留守儿童面临陪伴失守的局面,同时我们处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游戏等包含负面的东西趁机而入。但这仅仅是其中一个因素,留守儿童丧文化现象的泛滥也有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当然也不乏个体原因。
下面,笔者从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是家庭因素。
首先,陪伴缺失导致心理问题。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陪伴和关爱,普遍感到孤独和无助,难以融入集体和社会,消极、沮丧的情绪长期积郁,对生活和未来缺乏信心和希望。正是由于家长对留守儿童缺少陪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注不到位,使得部分留守儿童长期受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困扰,而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恰恰是“丧文化”的助燃剂。
其次,遭遇苦难时无助逃避。留守儿童常常遇到困难、挫折,而家长又不在身边,不能及时关注到孩子的无助,亦或虽然发现孩子的异常,但远水解不了近渴。部分留守儿童只能长期独自忍受生活的孤独和无奈,从而失去生活目标,失去生活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黑暗之中。于是,他们更倾向于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或社交活动,慢慢地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虚拟世界,寻求心理安慰和满足。
另外,监护人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养育。父母外出谋生,部分留守儿童长期陪伴缺失,遭遇困难时缺乏情感上的慰藉和安全感。再加上监护人通常是祖父母或其他亲友,可能因年龄、文化程度或生活压力等原因,无法提供足够的教育和心理支持。这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难以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经济条件再恶劣一点,无疑可能导致孩子对未来产生绝望感,进一步加剧了丧文化的形成。
二是学校因素。
当前,部分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与城市孩子相当的教育环境,也往往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和有效的心理辅导机制。这使得留守儿童在面临心理困扰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还有可能遭受来自同学或老师的歧视和欺凌。这种不公正待遇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他们对学校和社会产生负面看法,进一步加剧了丧文化的形成
由此观之,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过度关注学习成绩,对留守儿童关心关爱不够,没有形成一套制度性做法;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留守儿童处于被漠视的状态,一直强化知识的掌握,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有压力。留守儿童的压力大,这是“丧文化”在留守儿童中流行的原因之一,在结束繁重的学习之后,不用再面对老师的的批评后,他们那无处宣泄的压力便被转移到了网上 ,因为网络上没有人认识他们,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畅所欲言,让“丧文化”流行起来。
三是社会因素。
在某种程度上,目前社会层面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实质性的帮助,更缺乏有效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机制,这使得留守儿童在面临困境时感到无助和绝望,加剧了丧文化的形成。同时,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信息和价值观念也可能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思想活跃的留守儿童,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进入经济和社会进入新时代的时候,互联网的出现,将世界连在了一起;游戏的盛行,同时影响着当下的留守儿童,无人监管,自主陶醉,丧文化在如此焦虑等情绪中应运而生。
四是自身原因。
首先,部分留守儿童因各种因素导致无奋斗的目标,无生活方向,更没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在人生前行的路上,他们没有动力,根本不愿意努力;看不到奋斗的希望,即便有偶尔的努力,似乎都打不破固化的思维和面临的处境。其次,生活的安逸,学习的不思进取,没有压力,也缺少督促。因为安逸,让人沉醉于一种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的环境中,从而丧文化”的流行。
也就是说留守儿童自身的心理特质、认知能力等,也是丧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由于年龄较小,其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同时,他们的自我认知也可能存在偏差,对自己的评价过于负面,进一步加剧了丧文化的形成。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丧文化现象的产生,既有家庭因素,如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关爱和陪伴等;也有社会因素,如学校、社区等环境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缺乏相应的心理支持和辅导;还有个人因素,如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我认知、情感调节等方面的能力不足,难以应对压力和挫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留守儿童在情感、心理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探索留守儿童丧文化现象的干预策略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数千万,其中不少儿童深受丧文化影响,表现出缺乏目标、消极颓废、逃避现实等心理状态。这些孩子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而不得不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抚养,在面对家庭、社会等多重压力时而形成的一种消极、颓废的文化。
探索留守儿童丧文化现象的干预策略,这不仅关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下面,笔者结合上述形成机制对留守儿童丧文化现象的干预策略进行一系列探索,以期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监护人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一是加强家庭联系。鼓励父母与留守儿童保持密切联系,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定期沟通,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生活状况。
二是家庭教育引导。引导父母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强调关爱和陪伴的重要性,鼓励父母在家期间多与孩子互动,增进亲子关系。
三是家庭经济支持。通过政策扶持、社会捐助等方式,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降低留守儿童因经济压力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总之,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加强家庭教育是预防留守儿童丧文化的关键。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其次,加强学校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课程和活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二是建立师生关爱机制系统。建立师生关爱机制,让老师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导师和朋友,及时发现并干预他们的心理问题。还可以通过家访、亲情热线等方式加强与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联系,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三是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和温馨。
总之,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实施追踪服务,借力社会心理协会等相关机构也可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提升学生认知力,杜绝或减少丧文化的侵袭。
第三,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完善的救助和保障机制。
留守儿童丧文化现象日益严重,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教育资源和心理支持,这也是预防丧文化的重要措施。
一是在政策扶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水平。学校、社区等社会机构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二是借社会之力,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多元化服务。如我们长垣市的心理协会组织,为中小学校每学期送培到校;通过专业社工团队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帮助,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还建立心理援助热线,为留守儿童提供随时随地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困惑和压力。
三是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对不良信息和价值观念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丧文化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要有效解决留守儿童丧文化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社会关注和支持等多种措施,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丧文化的阴影,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