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圆觉经》高七师开示(上 ②)

《圆觉经》高七师开示(上 ②)

作者: 深蓝心语 | 来源:发表于2018-11-07 18:43 被阅读0次

    《圆觉经》高七师开示一上--2

    之后呢,普贤菩萨又来问问题了。普贤菩萨是在文殊菩萨之后的。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他问的重点,是问清楚如来因地;侧重点不在修行方法上。而普贤菩萨问的,就重视“行”了:我们如何破除这个无明呢?我们该如何修行啊?我们看普贤菩萨的问题:

    “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普贤菩萨问的这些问题的重点,还是在如何修行上。佛在这里也作了非常详尽的回答。比如说,“云何以幻还修于幻”“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佛讲了,妄心虽然是没有,但是觉性不动。空华没了,并不是虚空也没了。那么如何渐次修行?佛说没有渐次,只要你闻到这个方法,顿觉成就。又如答普贤菩萨问:“令妄想心云何解脱”,则说:“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所以,佛在整体上把这些问题都回答了。我们往下看,佛是如何详细回答这些问题的。

      普贤菩萨的这些问题,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如何修行”。佛说你问的真好,我就教你一个法门:如幻三昧。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我们就知道了,佛教给普贤菩萨的这个方法,就叫做“如幻三昧”。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灭尽,觉心不动。”

      这说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一切空华,都是从如来圆妙觉心生出来的。那个空华灭了,能说空没有了吗?不能,对不对?觉心还是在的。这回答的是,此心灭了“谁在修行”的问题。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尤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刚才说有个觉,这个觉也是幻,也要离。如果说没有这个觉,无觉,也不对。“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什么概念呢?好比我拿一块木头搓另一块木头生火,两块木头全着,都烧没了。你不能说,这块是幻象,另一块是真的,用那个真的去摩擦假的,对不对?这说的是,我们后边的那个东西也是假的。

      佛讲了一个方法,就是:幻灭名为不动,是虚空不动。这个觉 性是不动的。在这里,我们可能听得不太明白,没关系。我们会一点一点,将什么是“不动”,什么是“觉性”,什么是“圆满”都讲清楚的。然后我们看: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灭尽,不入断灭。”

      就像这墙,我们把上面的花都擦掉了,你不能说墙没了,墙还是有的。所以佛在这里说,觉性还是有的;否则你说我们身是幻,心也是幻,那谁修行啊?什么也没有了,对不对?佛说是不对的。佛说觉性不动,但不能认为这个觉就是圆觉;这还需要一步一步来。最后,标示三种修行方法:

      一是远离幻化境界。我们要有一个“远离心”,告诉我们要远离。然后,又告诉你,对这个远离心,“亦复远离”。这样,你就又产生一个心,叫离远离心。对这个“离远离心”,“亦复远离”。最后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我们将此和前面的因地作对比。前面讲的知空华者,为知觉者;然后呢,彼知觉者,知为虚空;知虚空者,亦为空华相。这是三个过程。

      这里呢,远离幻化,然后对远离心,亦复远离;离远离心,亦复远离;最后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实际上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讲同一个方法。

      对普贤菩萨主要讲的是如何对待幻化境界;而文殊菩萨问的是整体上的,重在如何对待知觉。但我们看到,两个讲法实际上是一个。

    “得无所离……诸幻灭尽,不入断灭”假的都没了,真的就出现了。   

    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能够想象的,也不是我这样说说,就能说明白,你们就能听明白的。只有当你真的从根本上,将这个妄念断除了,你才能明白如来这个圆满觉性。像《楞严经》上讲,一切皆弃。假的都扔了,真的就出现了。如果你还有个东西可扔,还有个觉心在背后,那就不是真正的觉性。

      什么是如幻三昧,佛在这里讲了:“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普贤菩萨刚才问如何渐次修行,佛说这里没有什么渐次,你知幻就离开了。虽然我们刚才讲的是一个渐次的修行方法,但实际上佛指示我们的,是没有一个渐次修行的方法:反正你知道幻,当下离开它就可以了。这句话要背下来。

      我们讲经,可能越讲越烦;但到最后呢,只要知道这么几句话,会用就可以了。所以说,读经,也是一开始读得简单,然后越来越复杂,最后又越读越简单。读《圆觉经》也如此,最后背这么几句话就可以了。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佛说这部经,很有意思。一开始说得很简单,告诉你一个“顿”的方法。但还是有菩萨不明白,还问如何渐次修行。佛都说了没有渐次,还是硬要问如何渐次修行。佛很幽默,就不谈圆觉了,而说“以幻修行”,这样就分出渐次来了。但这里面还有问题,因为有些菩萨听不懂,还接着在问:“你刚才不是说这个离,那个离,怎么又说没有渐次呢?”——没有听明白,他们就继续问。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这是普眼菩萨问的。普眼菩萨说的是:佛刚才说的“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我没听明白,请您再按照渐次再讲一讲吧,也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修行渐次。佛刚才说的是亦无渐次,但他问的却是一个修行渐次。“因为您讲的太难了,我们听不懂,所以只好请您慢慢讲”。佛说:好,你问的好,我现在就为大家讲这个渐次修行。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这里,佛还是先从整体上作一个回答:应当正念,远离诸幻。顿法不会,那就教你们一些渐次修行的方法。先修什么?先坚持禁戒,安处徒众,然后在静室里坐着思考。思考什么呢?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 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忘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

      实际上,这就是开始,佛回答文殊菩萨问题,讲到无明时说的:如何认识“妄认四大为自身相”。“跟你说了,你不信入。好!那你还是修行去吧。你坐下来,静静观察我们这四大是不是自身相”。然后下面呢,就是详尽地细分无明,通过修习止观来认识四大是虚妄的,六尘是本无的。具体的方法大家都可以看到了,我们就不再讲了。

    那么,在这四大里面,“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我们以为有一个心。但是,比如说,我们将头割下来,将心脏拿出来,能不能找到一个心呢?找不到这个心!我们四大没有了,我们就不能思考了:没有眼睛,我们就看不到东西;没有耳朵,我们就听不见;但并没有一个与心对应的东西在。

      这种观修,实际上是跟你讲了四大六尘是假相;你不信的话,通过修行让你有所体验,这就是渐次修行的方法。但是不是说你一定要这样求?——不一定非要如此。学佛不能绝对化了,不能说一定要这样修“不净观”才行!——不少人是这样绝对化的。佛在这里说得已经很详细了。然后他又讲: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若没有太阳,你当然看不到东西了。我们看到身体没有了,我们的幻心也就没有了;我们就知道:原来我们没有这个心。然后,我们不求攀缘执着了,即使外面有境界,我们也不会去理它。就是说,我们的内心镜子已经透明了,变成玻璃了,外面有东西,我们也照不到。“幻尘灭故,幻灭亦灭”。能够知道幻尘灭的那个,叫做幻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这个好不好理解?我们顺着看就可以看明白了。首先是幻身灭。幻身灭了,你就知道里面没有缘心可得,这就幻心灭了。幻心灭了之后呢,我们对外来看就没有起境了,幻尘就灭了。这对是对外边而言的,我们身心看到的东西,都是觉心以外的东西。用能所来讲,它总是那个所。比如说,我手是能,去拿杯子,这杯子就是所。所都是在外的,你身心不是在内的。打个比方,我们把镜子上的灰尘当作身,擦掉以后,我们的幻心就灭了:原来我照的都是影子。那我就不执着那个影子了。这就叫做幻心灭了。幻心灭了之后,幻尘亦灭。就是说,我们知道这是影子,我们就不去照它了,不去起用,就叫幻尘亦灭了。这时整个镜子就呈现了。但是你还有知道“一切都是假的,都是幻”的这一知;灭这个灭那个,这个就是幻灭。这个幻灭亦灭,最后才非幻不灭。反过来看,那个“灭身,灭心,幻灭灭,最后非幻不灭”,过程也是如此。这跟我们说的“知,知觉者,离知觉者”是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只不过,这个方法是运用“幻身、幻心、幻尘、幻灭”,而那个是运用“离境、离境者、离离境者”。

      前者须从自己身上想起,知幻灭幻,因为有些人重视自己的身体。有些人不太重视自己的身体,佛就告诉他知幻离幻:先是远离诸幻,离远离幻,最后无幻可离。

      我们把前三种方法串在一起,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我们总是通过背后一个东西,来知道前面的东西是幻的;但是背后这个东西,你也不要以为是真的!整体上就是这个方法。你要是把握了这个方法,就可说是亦无渐次了。实际上,佛只是将这个无渐次法从另一个角度让你去体会而已。在这里,佛讲了一个“垢尽明现”。这“垢尽明现”有个问题。镜子擦亮了,可以遍照一切;但是真如觉性是遍满十分的,要是你还以为有一个“照”和“被照”,那只是说从某个方面来讲、来理解的体性,而非真正的体性全部。这点我们还要往下看: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这段很重要:我说有菩萨,说有修行者,是因为你还没有离幻;如果离幻,实际上也就没有一个人在修行。这里有个概念,就是只要有对(境),就不对。有对(镜),就是有分别;有了你、我,“我看到的”和“我能看的”,这就是对(境)。如果真正离幻了,就没有什么修不修行的人,也没有什么众生,也没有什么佛。如果还有众生有佛,就还存在对境,有对境就是不正确的了。

      这段讲的是圆觉的体性。《圆觉经》每章都有一部分讲圆觉体性。这里对圆觉体性的描述,是用摩尼宝珠来譬如的。我们看到珠子有五色,就执着这五色,以为是自己身心相,这就错了。因为觉性是随众生心显现的,“随类各应”,这就是它的体性。

    什么要强调这个对呢?对(镜)就是分别,而这个觉性相当于是一合相,“见者”和“被见者”是一样的。比如说,眼睛看到一个东西,看者和被看者就是对。如果是灯光就不一样了,它本身就是光明的,它照到别人也是光明的,这是一体相。那么你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呢?因为你是对(境)的,这是一部分,那是一部分。如果你是一合相,就看到自己眼睛了;这整个世界都是我眼睛,然后我又看到它,这就是一合相。这很难理解,我们现在只能先理解到这里。没关系!佛在整个十二章,都从不同角度来讲这个体性。讲到最后,你对这个体性,在心里有所了解之后,远离诸幻就可以了。

      这里呢,也是把总的体性先讲一下。“欲求净觉者”应该“远离诸幻”。我们学习一下古人拆字的方法,来分析一下概念。在总说的方法中,佛说到要求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那么是不是还有一个不净的圆觉心啊?有!我们知道一切皆幻了,这个背后知道“一切皆幻”的这一“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不净的圆觉心。因为它是这个圆觉心的不圆满显现而已,所以不能说它对,也不能说它错,只能认为它是不圆满的。所以如来用了一个净圆觉心,说“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然后又说什么是无明。通过止观禅定的方法可以体悟到四大分离之后,没有自身相可言,自然里面也就没有心可言了;从这个角度认识到什么是无明。这种修行的方法是幻身灭,幻心灭,幻尘灭,幻灭亦灭,非幻不灭。它和刚才所说的知、觉、离知觉是一个方法。最后又用很长的篇幅说了一个圆觉的体性,以摩尼宝珠为喻。摩尼宝有几个体性,一是随方各显,你要什么颜色它变现什么颜色;第二,我们容易执着它的五色为实有。如何达到它的真实体性呢?就要“垢尽对除”。重点在这个“对”上,这个对的后面不是对立,而是不二的。这里对体性也进行了一些说明。然后我们接着看,“垢尽对除”了之后怎么样呢?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刚才讲体性,现在是讲证得这个体性后是如何的。思路非常清楚。然后继续: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静;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这是说,当我们证得这个东西之后,我们会有哪些觉受。这个幻灭之后的清净呢,佛也讲了。刚才讲圆觉的体性,那它的显现会是如何的呢?这里一步一步讲它的显现。“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这是彼此类推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就不详细说了,我们先才整体上来看,以后还要细讲。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再说白点,就是摩尼宝珠的各种颜色是越擦越亮了。然后呢,一直到“多身清净”,一直到十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由清净到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由四大不动故,一直到一切不动。

      这里又有两个过程。一开始讲身灭,心灭,尘灭,然后非幻不灭,如磨明镜,垢尽明现;然后又讲获得圆觉的体性,如摩尼宝珠,随方各现,执为实有,则垢尽对除;垢尽对除之后,才讲证得的觉受;证得之后,还要外显。如何外显呢?就是一路清净下来。这是它的显现。但你证得清净,你还要用啊!实际上就是一路根尘清净下来,一直到十方三世清净。清净就是不动。为什么不动呢?因为它圆满。比如说,我这东西里有水,如果它这里面水不满的话,就会动;如果都是水的话,它就不动。所以说觉性遍满,名为不动。所以说,觉所显发,这是体;显心清净,为用。所以说它一路清净下来。

      这清净和体的关系,跟水和波的关系一样。这个波清净了,并不是波没了,而是波清净就成为水了。也就是说,觉为体,心智为用。十方清净不动是讲体,觉性清净不动是讲那个智,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分着讲的时候好像两个东西,实际上它们是一体的。这个觉是遍满十方的。

      在理解这一段的时候,重点要理解一个“遍”字,理解一个“满”字。如果理解了这个“遍满”,那这个摩尼宝珠各显五色。我们以为只能看到一个角度,只能用耳朵才能听到;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各个角度,不用耳朵也可以听到,因为它的体性是遍满的。所以才讲,耳根耳识都是遍满的,四大四根都是遍满的;只不过,我们人为地给它分成地、水、火、风而已。就像电波频率,实际上是遍满的;只有我们收音机在那里才能收到,但我们不能认为别的地方没有电波。所以讲在六根十方清净后,再反过来讲这六尘、四大遍满法界,眼、耳、鼻、舌、身、意遍满法界。因为它是满的,不需要用对象化的方式来理解,只能这样讲。所以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这个圆觉体性是越来越丰满了。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戒;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这个千灯照满一室,无坏无杂。这个灯在照,那个灯也在照;你不能说这个灯照完,那个灯的光过不来。这比喻啥呢?——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在能闻的觉性方面,在起用方面,是相互无碍等,遍满的。

      接下来呢?重点放在“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因为你“看到的”和你“能看的”都是“你”,没有对境,光体无二。这还是追溯到觉性遍满这个概念上。什么叫觉性遍满?就是菩萨不认为你触觉和嗅觉等有什么差别!对前面所有概念进行总结,就是这“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接下来说了,当菩萨证得此心后,看十方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就像我们看电视,看这花一样,“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这是一个概念。

      另外一个概念是: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这里不用太解释,都能听明白。但是有个人听不明白。谁听不明白?金刚藏菩萨听不明白。他就问了:您说众生本来成佛,那他什么时候起无明呢?这是一个问题吧。如果他本来不是佛的话,又怎么可能成佛呢?如果无明本来就是有,那你又怎么能说,众生本来是佛呢?这就是金刚藏菩萨提的几个问题。

      佛在前面讲了成就者的几种状态。第一个,是“光体无二,无憎爱故”;第二个,是看世界“犹如空花”“不即不离”,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第三个,所证、能证一切法,平等不坏。但实际上不怨这个金刚藏菩萨不明白,确实佛说的不太对。实际上不能说众生本来成佛,应该说众生和佛本来即无,这样就不会产生金刚藏菩萨的不解。说众生本来成佛,还是从众生角度来说的,还有个“众生”,于是还是不太正确。于是让金刚藏菩萨好像抓住点问题开始问了。我们经常说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是佛,却都不太明白这究竟是什么概念。说本来是佛,是从你“本是妄有”的前提上,说你“本来是佛”的。没有这个基础,说本来是佛也是不对的。

      金刚藏菩萨问了三个问题。众生本来是佛,那他怎么产生无明呢?佛怎么还能产生无明呢?这是第一个问题。又无明就是众生的特色,如果众生本来就有无明,那你又有什么原因说众生本来是佛呢?这是第二个问题。众生如果本来是已经是佛了,那又是在什么时候产生这个无明的?这是针对众生本来是佛,产生的三个问题。

    这部经是讲法身,就是讲一切如幻。为什么说缘起不存在呢?因为缘起是对的,是诸多条件和合而成的。如果觉性还需要其他的条件来合成的话,就不叫圆满的觉性了。所以说在这个圆觉中,其所证者是“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是“无作无止无任无灭”的。这是讲定义,但我们生活不是定义。我们生活是按缘起来生活的,所以法身,报身,化身,它们的修习方法是不能够错乱的;否则会造成:该修行的时候没有修行,该生活的时候不能好好生活。

    实际上,我们做事是化身的行为,要运用缘起来做事的。讲这个报身呢,就是一切唯心造,我们种种的观想,种种福德的积累。所以,报身以观想为基础;化身以缘起为基础;法身以离妄为原则。如果你把这个错乱了就不行。比如说去吃饭,你说一切都妄,饭也妄,吃不吃都行吗?不行吧!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说法身,没错!但如果你过多的宣扬法身,那个人也好,国家也好,都会走向虚无——一切都是没用的嘛!

      但是你报、化没起作用,你性都没有,你拿什么来证法身?所以说不能偏执。如果你太注重报身,就是太注重物质,还有观想这些,不按缘起办事,也不行。你光坐在那里想“原子弹,原子弹”,理论上还是会出来原子弹,但那要很长时间。因此,还是得按缘起办事情。

        这法、报、化身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学佛容易学成错漏!你经常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做什么。你以为自己是按佛法来生活,实际上是错上加错!

      很多人学佛,越学智慧越差,越学事业越差,实际上是并没有真正了解佛法。用法身的方法来修报身,或用化身的方法修法身,这都是产生错误的原因。

      所以讲、听《圆觉经》时一定要知道,这是讲第一义谛的,不是用来指导现实生活,靠它来吃饭的。只有等我们真正证悟到这个阶段,它才能起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圆觉经》高七师开示(上 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xb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