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思考快与慢》之前,百度了一下作者:
丹尼尔·卡内曼将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成为这一新领域的奠基人。2002年,因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奖。《思考快与慢》开篇
让人钦佩的一点在于,卡尼曼从不讲大道理,不放空炮,侧重于用实验取得结论,用数据支撑研究。
塔勒布和他一样,也是用行动来佐证自己理论的高手。所以,不妨碍这两人惺惺相惜。在这里要特别说一句:塔勒布看上的学者可不多!
《思考快与慢》前几章(后面还没看),充满浓浓的学术论文味道。每一个观点的获得,背后都是一个个静心设计、多人参与的实验。实验本身虽然没有完全达到双盲、随机、大样本的标准,也基本上做到了尽可能的公平和客观。所以,这些观点都弥足珍贵。
通过对一个愤怒女人脸这张图片的观察,体现出快思考的特征:
快速而且自然而然的发生。
通过对较困难运算题的计算,呈现出慢思考的特点:
刻意、努力、有序的进行,并且需要身体其他部位的参与。
从而得出大脑中两个思维模式的定义: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系统1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些能力与其他动物的本能一样。
系统2的运作是高度多样化的,但所有这些运作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
当人们太过专注于某件事时,就会屏蔽掉其他事情,即使是平时很感兴趣的事也不例外。看来“心流”的产生就需要在这种环境下。
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就会自动出面解决。这种运转方式是人类自动进化形成的一个算法,多么的智能、节省能源啊。
另外,作者在第二章用了很长的篇幅讲了一个实验,发现了人在做需要高度集中精力时瞳孔的大小变化,从而得出“系统2会偏向最重要的活动”这一结论。
以上是前两章的总结,有点乱。
不过,对我们大脑的研究刚刚开始,期待后面更精彩的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