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给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如何给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作者: 流水凡尘 | 来源:发表于2019-01-11 17:19 被阅读0次

    如何给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我们为什么需要榜样——亲社会行为

    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外来得奖赏或者害怕惩罚,而是出于自愿。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行为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亲身行为的人和自我惩罚,这会促使人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还会使人获得巩固友谊,此外帮助别人还有提升心境的作用,当受助者的痛苦消除并开始快乐起来的时候,助人者同样会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使自己也变的更加愉快。

    理解情绪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首先要帮助儿童理解自己的情绪,进而理解别人在相同的情境中可能产生的情感。

    当儿童手指碰伤,玩具跌坏,想参加游戏却遭到同伴拒绝时,父母不仅要启发儿童讲述自己的情绪,使其激动的情绪得到正确的表达与发泄,并且要安抚他的情绪,并引导儿童对不满情绪做出正确的理解。父母的同情,建议加上讲述时的宣泄,会使幼儿较快的恢复平静愉快的心情。有时,当幼儿看到别人处于同样情境时,成人可启发幼儿伸出援助之手。

    语言肯定

    亲社会行为培养第二个要点是成人要即使表示对亲社会行为的语言肯定。

    有些家长衷心地喜欢子女帮助,关心他人,和他人分享与合作,他们对亲社会行为的言语肯定较多,子女的行为也就更加稳定地向利他方向发展。与此相反,有些父母比较斤斤计较自家的利益,对他人的亲社会行为持批判或怀疑的态度,其子女的亲社会行为也比较差。

    曾有一个实验:号召一些3~6岁的孩子吧赢得的奖品捐助给生活有困难的儿童。

    心理学家对第一组的孩子说:“我知道你是个喜欢帮助别人的孩子”。

    对第二组的孩子说:“你会这样做,因为我希望你这样做”。

    对第三组的孩子说:“随便捐不捐都可以”。

    然后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观察三组孩子对捐助箱投入的多少。结果发现第一组捐的最多,第二组辞职,第三组最少。由此可见:父母有意无意的语言肯定对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有多么重要。

    移情能力

    亲社会行为培养第三个要点 重点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移情是儿童对来自另一人的情感暗示或者对另一人所处的情景所产生的一种不随意的替代性反应,表现出感受到与另一人相似的情绪体验。移情的程度在于一个人对别人的想法和情感的敏感性。因此移情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的增强对别人理解。移情和同情都建立在对别人内心状态的理解能力之上,但移情比同情更进一步,他要求儿童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问题,产生同样的感受。有时儿童不能发现别人是否收到压抑,自己是否应当帮助别人,是因为情景中情感的暗示线索很不明确,也看不清影响别人情绪的原因,他们就可能不认为别人有困难,或不理解别人需要帮助。

    社会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学家都认为,移情能力是良好道德行为的情感基础,能理解和体谅别人、能同情别人的痛苦和不幸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移情能力的产生和发展要经历4个阶段:

    (1)零儿从出生到2岁,如果附近有别的要儿在哭,孩子便也会哭,这是种模仿行为,也是最原始的移情形式,但不是道德行为。1岁左右的孩子看见照顾自己的亲人哭泣时,马上感到压抑不安,会轻拍亲人的脸,把自己的头埋在亲人的膝上,既像是安慰人,又像是寻找安慰。1岁半的孩子看见同伴哭泣,会把自己的玩具给同伴玩。

    (2) 3-6岁是移情发展的第二阶段,6岁的孩子能看出别人高兴或不高兴,并因之感到兴奋或压抑,不过他以为别人和自己的感受总是一样的,不大理解别人可能有和自已不同的意见或感情。有一个关于3-6岁幼儿移情的实验表明,当关着门的另室中传出儿童的哭声时,约有50%的幼儿露出关心的表情,17% 的幼儿表示悲哀,10%的孩子跑去喊成人帮助,5%的孩子表示焦急;但还有18%的孩子自顾自游戏,或明显地表示不同情。

    (3) 8岁左右是移情发展的第三阶段,这时的孩子大多数能接受关于他人情感的较为微妙的暗示,也知道在同一情景下各 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4)进人少年时期是第四阶段,12岁左右的少年能够不依赖当前的情景线索去理解或预测他人的情感变化。但是同龄少年中移情能力有很大悬殊。

    社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成人在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时,应充分利用图书,故事等具有生动形象的事物或指出当前情景中出现的亲社会行为,鼓励儿童谈论他人的情感体验,引导儿童观察和赞赏故事及现实情录中周围成人或同伴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使儿童认识到亲社会行为可导致对双方均有益的后果:接受帮助的人因解决了困难而高兴,乐于帮助别人的孩子,有时会受到赞扬:即使没有表扬他,他也会感到做好事是令自己心里很愉快的事。

    当儿童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他的分享、互助、合作、惊慨、友爱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会得到增强。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对他人的困难常常主动表示热情帮助和关心的父母,以充满爱心的情感态态度进行说理教育,并强调行为动机和行为后果的父母,能使子女越来越善于理解和体谅他人,较多地产生帮助别人的动机和行为。研究还发现:常常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孩子,比在家里从不尽任何 义务的孩子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仅仅用说教和强制命令的方式指示孩子关心他人的父母无法获得较好的效果。

    更多优质心理学文章,尽在关注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给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ax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