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特蕾莎的狂喜—罗马行杂记

作者: 缘起比尔哥 | 来源:发表于2019-01-30 11:15 被阅读4次
圣特蕾莎的狂喜

Ecstasy of Saint Teresa, Bernini(Italy), 1645-1652, Marble, H: 350 cm,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Rome(1645-1652年,大理石,高350cm,罗马,圣马利亚·德拉·维多利亚教堂科纳罗小礼拜堂)

教堂外观

“我看到我的左边有一个天使……他身材不高,矮小儿漂亮,脸色红润……后来我肯定他就是小圣特雷萨的沉迷天使薛吕班……他拿着金色小鱼叉,我仿佛看到了叉尖的火焰。他像用鱼叉数次刺进我的心脏,接着又掏走我的五脏六腑,上帝伟大的爱此刻在我体内燃烧着。我感到强烈的痛苦,不时地发出呻吟,可是这种痛苦却是那么妙不可言,我简直舍不得让它停止……我的灵魂现在同上帝一样的满足。这种痛苦不是肉体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痛苦;尽管我的肉体也分享到它,甚至感觉还要剧烈。有一种如此甜美的爱的慰籍出现在我的灵魂与上帝之间……”

圣特蕾莎的狂喜—罗马行杂记 圣特蕾莎的狂喜—罗马行杂记

这是十六世纪西班牙的圣女——阿维拉的特蕾莎(Teresa of Avila)在自传中的文字,讲述了她在梦中的超验体验。

特蕾莎的一生完全奉献给了基督教,她为了苦修,自己像一头骡子一样,穿着破麻布衣服,背着石头在阿维拉城中穿行。她在一次梦中体验到上面的感觉,醒来之后更是希望与人们分享自己亲历上帝显灵的过程。当她死后,她迅速成为罗马教廷钦点的圣女,她的遗体,应该说是圣体,被信徒们一分而空,希望能沾她的光,获得与上帝更加接近的机会。二十世纪,西班牙独裁者弗朗哥就把她盛放在圣器中的胳臂放在自己的床头柜上……

圣特蕾莎的狂喜—罗马行杂记

雕塑的作者,是意大利人詹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他是当时最富盛名的雕塑家,甚至连教皇都以能够为他举着镜子供他作画而荣。你甚至可以说,如今的罗马,是贝尼尼的罗马。四河喷泉、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广场,这些都出自他之手。“他是一位技术大师,他可以把大理石雕刻得充满动感并活灵活现,而且坚硬的云石在他的手中甚至可以雕刻成为精细的蕾丝。”

这件作品之所以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首先就是它的整个场景的戏剧性。整个礼拜堂就像是一个剧场,中间的核心部分则是舞台。在“剧场”的顶部是玻璃窗,顺着透入房间的阳光往下,则是贝尔尼尼用青铜打造的“来自天堂的光辉”,就此,天上的圣光就被贝尼尼这样从屋外接到了礼拜堂上。

贝尔尼尼本人恰恰做过舞台美术设计,他的这个构思,就相当于在戏剧开始之前,演员未上,音乐先起,观众还没看到故事,就已经被带入了情境之中。

等看到主角的时候,观众便更为惊讶了。因为贝尔尼尼所塑造的圣德蕾莎和他们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在此之前,先简单描述一下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圣德蕾莎是一位修女,她说她曾经有过一次美妙的幻觉,伴随幻觉的是心脏的剧痛。圣德蕾莎认为,这是因为天使将上帝神圣的爱之箭刺入她的心脏所致。因此,这段体验既是非常疼痛,也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贝尔尼尼表现的便是圣德蕾莎在狂喜的过程中,天使正要将箭刺入的瞬间。

那这和当时观众们脑海中的印象有什么不同呢?关键在于,根据记载,圣德蕾莎遭遇这次狂喜的时候是44岁,此时的她已经不再年轻。而且,由于她奉行苦修主义,所以她肯定也没少拿自己的身体来考验自己的意志力。因此,圣德蕾莎肯定不会是一位面庞清秀、皮肤细腻、衣着光鲜的女士。

我们很难直接将眼前的雕塑同一个一直穿着朴素衣裙、不断拷问自己的信仰的修女联系在一起。

圣特蕾莎的狂喜—罗马行杂记

看特蕾莎的衣裙,似乎已被她炙热的信仰灼烧成为纠结、起伏的皱摺。“贝尔尼尼对衣饰的处理在当时也是完全新颖的,他不让衣饰用公认的古典手法下垂形成庄严的衣褶,而是让它们互相缠绕、回旋,增加激情和运动的效果。”

雕塑所在的小礼拜堂,是由枢机主教费德里戈·柯尔纳罗(Federigo Cornaro)委托建造的。这个教堂集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让人叹为观止。

圣特蕾莎的狂喜—罗马行杂记 圣特蕾莎的狂喜—罗马行杂记

教堂内的光线是由祭坛后面隐藏着的小窗照射进来的,象征上帝之光的光线笼罩着正处于神秘幻觉高潮中的特蕾莎,好像她当时正在高耸云端的太虚幻境之中。中间的人物塑像是由大理石和镀金的木材构成的,而上面散发着的金色的光芒则象征性地代表上帝的灵光。塑像的上方是绘制的拱形的天空,而下方在类似歌剧院包厢的空间里可以想象柯尔纳罗家族的许多成员,他们正在观看这场圣景。

贝尔尼尼在创作中忠实于圣特蕾莎的神秘体验,即天使将上帝之爱的神箭插入她的心中,在这瞬间她与基督达到了神秘的结合。

不过,在有限的记载当中,这件作品在贝尔尼尼的有生之年一直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也没有受到什么来自于教会内部的批评。只有在他去世之后若干年,才有人揣测:贝尔尼尼把这个中年修女雕成了一个大美人,尤其是她露出的纤细滑嫩的手足,这不会是无意为之的吧?

以贝尔尼尼把握场景的能力,这手脚肯定是故意露给我们看的呀。所有的一切都仿佛在引导着观众,让人眼中的这个修女不但有些性感,甚至她的表情都可以琢磨出一些情色的味道。

这种对于贝尔尼尼创作动机的推测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贝尔尼尼的友人之一,马斯卡蒂是罗马大学的教授,他认为,圣特雷莎的经历,是“一个禁欲的处女同神圣的新郎耶稣基督的‘神秘结合’”。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圣特雷莎在“被箭刺穿时”可以同时感受到“剧痛与极度的快乐”。马斯卡蒂发表这个学说的时间至少在贝尼尼做这件雕塑二十年之前,而贝尼尼很可能是知道这个说法的。

当然,如果贝尼尼在这样一件宗教作品中真的用性欲的方式来呈现,他的胆子恐怕还真的不小。

无论如何,这件作品切实地从那时起就为罗马天主教会吸引来了源源不断的想要“一睹真容”的信徒,而它引起的争议,至今也从来没有停过。

贝尔尼尼一生的雕塑、建筑作品很多。有趣的是,他自己曾经表述过自己觉得,在所有的作品中,就数这件《圣德蕾莎的狂喜》最好。

至少,他的原话是——“最不坏”。所以你要说他在这件作品上没有玩上双重标准,我是不信的。我想他对于自己在宗教和世俗世界都获得赞誉这件事,一准儿偷着乐呢。

在光线的运用上,贝尔尼尼则是第一位利用光线的折射来达到雕塑的三维立体效果的雕塑家。与文艺复兴时期所利用的散射的光线不同,他利用的直射式的光线突出了动作的瞬间姿态,在下面的人物塑像区,他则利用暖色调的红黄光线与象征贞洁的大理石的白色相平衡。

圣特蕾莎的狂喜—罗马行杂记

亲眼目睹这一切,对于大师如此表现形式和空间的把握,绝对超出了自己的想象空间,以及对作品理解程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话有理!

相关文章

  • 圣特蕾莎的狂喜—罗马行杂记

    Ecstasy of Saint Teresa, Bernini(Italy), 1645-1652, Marbl...

  • 巨人世界(一)

    “特蕾莎!特蕾莎!”奶奶喊着特蕾莎的名字。 特蕾莎并没有挪动身子,她在一棵大树底下入迷地看着这些高大的巨人,她不知...

  • 玛丽娅.特蕾莎一一奥地利多瑙河畔的女神

    玛丽娅.特蕾莎又译玛利亚.特蕾西亚,她是奥地利大公和囯母,她是匈牙利女王和波希米亚女王,她神圣的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

  • 2019-01-28

    特蕾莎修女名言名句中英文,特蕾莎修女的话 1、 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关心。 ——特蕾莎 2、 即使你是友善的...

  • 特蕾莎

    特蕾莎修女的人生信条: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

  • 【阿嫲说开启】不管怎样,去成功吧!

    【特蕾莎修女的诗】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为...

  • 阅读第434天-金钱的灵魂

    【书名】金钱的灵魂 【作者】琳内.特威斯特 特蕾莎.巴克 阅读记录 知识点: 特蕾莎修女坐回桌边的椅子,继续我们...

  • 特蕾莎修女VS释永信法师

    特蕾莎修女VS释永信法师 特蕾莎是天主教的修女(嬷嬷) 释永信是佛教禅宗的和尚(法师) 特丽莎嬷嬷传播和平关爱 释...

  • 不管怎样

    文|薇安原创 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关心。 ——特蕾莎 特蕾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

  • 读书笔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未完

    第一部分 轻与重 从托马斯的角度来写,描写他作出的选择。是否该接和特蕾莎一起住,特蕾莎离开后是否该去找她。有特蕾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圣特蕾莎的狂喜—罗马行杂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bq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