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中坚,散文成就很高。在文学创作方面,他远学韩愈,又师承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为种种原因,曾巩并不为大众熟知,其实纵观曾巩一生经历,他不但是一位大文学家,还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曾巩是个苦孩子,有着悲催的童年,但是他不自怜。
曾巩8岁时,母亲就病故了,18岁时,在外做官的父亲又被罢官回到了家里,全家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此中断。父亲身体不好,养家重任一下子落在了曾巩身上。那是一个大家庭,有一个90多岁的祖母,父亲60多岁,还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外加九个妹妹。一家人的吃饭,成了比读书更重要的头等大事。
为了全家十几口人的生活,曾巩不得不放弃科考取士的梦想,当起了农民工,四处打工赚钱。他跑过的地方很多,从江西老家出发,向西、向北,他的足迹到过河南、安徽、山东;向东,横渡长江,越过太湖到达过东海;向南跨过洞庭湖、鄱阳湖一直到达过广东、南海。一路跋涉,十分艰辛,“在水里见过蛟龙,在山上遇见过猛兽”。曾巩在一篇文章里曾描述过那种感受,“凡是人世间难见的、吃不着的苦我全都吃过了,日夜兼程就是为了全家人的一口饭”。
就在曾巩为生活所迫,感觉喘不上气来的时候,父亲突然接到朝廷的诏书,让他进京。这个消息无异于雪中送炭,曾巩亲自陪父亲来到京城,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可能是朝廷重新起用他做官的事来的太过突然,父亲一下子承受不住这么大的惊喜,竟乐极生悲,撒手人寰了。年轻的曾巩在京城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眼见连父亲都无法安葬。无奈之下,只好写信向已经退休的宰相杜衍求救,之前与他唯一的联系就是曾写信向他请教过学问。杜衍很欣赏曾巩好学的精神,慷慨解囊,他这才得以让父亲入土为安。
生活再艰难,曾巩也没有忘掉学习。他为自己建了一个书房,取名“金不换”。为什么叫“金不换”呢?他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家边上有块荒地,我给他修修剪剪、翻翻地,然后盖个茅草屋,给它围个篱笆,这就是我的书房。我这个书房好得很,好到什么程度啊?有权有势的人多得是,尊贵的人多得是,有钱的人也多得是,但是你用钱、权来换我这小茅草屋,我跟你都不换。因为“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我心里有志向,只不过在等待时机。
曾巩是个宅男,屡败屡战,但是他心态好,不抱怨。
24岁那年,曾巩迎来了他的第一次时机。那一年举行科举考试,他满怀信心地去应考,结果却不幸名落孙山。当时北宋公认的文坛领袖欧阳修非常赏识他的文采,为他打抱不平,甚至把矛头直指考试标准,“有司所操,果良法耶?”难道说我们的考试标准一定科学吗?难道不能对它进行改革吗?然而令欧阳修都没有想到的是,曾巩没有一句埋怨的话。他跟欧阳修说:“我没有被录取,主要是我的学问还欠火候。回去以后我再增进自己的学问,我还会再来的。”
落第归家途中,他更是深有感悟。他写信给欧阳修说:“在回家的路上我就看到很多流离失所的人,很多遭了灾害搬家的人,他们的生活特别苦。我就想,我的祖辈是做过官的,所以我自己可以不像他们一样流离失所,我虽然生活很苦,但比起这些老百姓来说,我已经很满足了。”听到这样的话,欧阳修的反应是:“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原来被曾巩的文章所打动,现在更为他的志向所钦服,有这样心态的人,将来一定有出头之日。
回家以后,曾巩一边照顾家里的生活,一边刻苦攻读,增进学问,耐心等待第二次机遇。然而上天仿佛有意考验他的信心与耐力,35岁那年,曾巩和他的大哥一起,再赴京城,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发起又一次冲击。结果却令人沮丧,兄弟俩双双落榜。比这更令人恼火的是,回到家以后,失意无比的哥俩又被同乡人嘲笑了一番。有人给他们编了一首歌谣:“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对许多人来说,十次君子的热情鼓励,也不及一次小人的无情嘲笑,谁听到这样的冷嘲热讽能不气愤难当呢?可曾巩就是曾巩,“南丰不以为意,力教诸弟不怠”。用句时髦话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低头走自己的路。
皇天不负有心人,39岁那年,在经历了21年的艰苦磨砺后,曾巩第三次走进了科场。这一次,他不仅高中,而且创造了一个奇迹:包括他的弟弟、堂弟、妹夫在内的一家同门六人,同年同时中举。
曾巩很淡定,有着权贵知己,但是他不媚俗。
曾巩有个良师益友,就是高管欧阳修。两人是忘年交,由于家境贫寒,曾巩始终无法在欧阳修的身边聆听教诲,而始终视欧阳修为最尊敬的师长。两个人的师生之谊贯穿了他们的一生,终生不悔,成为文坛的一段佳话。对于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失败,欧阳修以如沐春风的关怀安慰了曾巩,而曾巩此时荣辱不惊的心态也着实让欧阳修大为赞赏。
在当宅男的二十年时间里,曾巩一刻都没闲过,他跟当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始终都保持着一个同步的交流。范仲淹是一代名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非常赏识他,曾经给他馈赠了一些比较贵重的财物,救助他的生活。曾巩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说你看,你这么器重我,可是我真没什么好报答你的,我论学识不如你,我论权位不如你,我什么都没有。可是有一样,现在的人势利的多,昨天还是穷人,今天变富贵了,马上那嘴脸就不一样了。您,当今大儒,朝廷的重臣,对我这样一个贫贱之士如此地礼贤下士,我告诉您,您这样的做法会激励天下的读书人,会给天下人做榜样的。本来只是范仲淹对他挺不错这么一个很小的事,但是曾巩身上有一种气质,你对我好这不错,我领情,但是我认为你对我好这件事不是只对我发生作用,是对天下的那些势利的小人是一个警诫,他很淡定,不媚俗。庆历新政失败了,范仲淹不能做副宰相,退下来到地方做官,这时候曾巩给他写封信勉励他,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事之有天下非之,君子非之,而阁下独曰是者。天下是之,君子是之,而阁下独曰非者。及其既也,君子皆自以为不及,天下亦曰范公之守是也”。什么意思呢?哎,我告诉你老范,你自己没发现吗?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天下所有的人都说你做错了,这事不对,就是那些正人君子也说不对,你做错了。可你就是说,我做得对。你又做一件事,你认为这事不正确,可天下人和君子都说正确。等这事真的完成了以后,大家都认为说还是范公有眼力,您做得对。
曾巩跟范仲淹说,您做事不要以天下议论是非为标准,您应该以你自己为标准。现在您的庆历新政失败了,您退下来了,但是您的这个原则不能变。蒙您看重我,给我送了很多贵重的东西,您很赏识我,我这都领情。但有一样,我今儿给您写信我不想跟他们一样,我觉得我要是跟那些附炎趋势之徒一样,给您来写信投奔您,我瞧不起我自个儿,你也瞧不起我。所以我要跟您说,我今天给您写信主要是给您讲道理。这就是曾巩有趣的地方,他完全和这些大儒大家平等交流。你别看你看重我,好像我就要领你的情,我告诉你,咱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但平等,而且我还要告诉你,你退下来了你可别变啊,你还得坚持原来的原则。
所以说曾巩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他很像我们这些普通人。没有多才多艺,也没有特别的创造性,他有的只是一个非常执着的、坚持的决心,永不放弃的恒心,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诚心。持之以恒,辛勤地耕耘。
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挫折、失败都是常有的事,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坦然面对,不是从社会和他人身上,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一腔怒气地抱怨命运的不公,那就表明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以这样的心态前行,阳光迟早会洒满我们的前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