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周五。今天忙着监考阅卷,同时也感受着即将到来的五一两天半的小假带给大家的冲击。
学校里外地生占一多半,疫情的不确定因素,各地不同的防疫管控政策……能否回家的重大问题牵扯着娃娃们的小心脏。班里的大高个儿接到不能回家的消息,难过地啪嗒啪嗒掉眼泪儿。毕竟只是十几岁的少年,一个多月没见爸妈了,孩子渴盼着亲情的滋润。
也有的家长铤而走险,竟要从高风险地区过来探望孩子。结果被同班同小区租房的家长举报了,也是,特殊时期,人们警惕性都很高。
说心理话,我不赞同孩子们高中之前远离父母过寄宿生活。
寄宿学校规律的学习生活安排,让孩子们学习生活更加系统,同时同龄人的集体生活也培养了孩子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的能力。寄宿制也可以弥补独生子女的缺陷,让孩子们懂得礼让、懂得协作,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
但也会有很大的隐患。
还记得老师讲过一个心理学实验。⼼理学家把⼀些幼⼩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笼⼦⾥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个⽤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上有奶瓶,另⼀个妈妈⽤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瓶。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猴⼦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但⼩猴⼦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边。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命内⼼本能的向往和恐惧,它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超越了⾷物。
孩⼦从⾃然⼈成长为社会⼈,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粒种⼦必须依⽣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样。孩⼦⾸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级的⾃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
事实上,寄宿造成的情感疏离,不仅仅发⽣在孩⼦⼼⾥,也发⽣在⽗母⼼⾥。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许多⽗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难以很好地与孩⼦沟通,这与他们和孩⼦相处机会少,建⽴的感情联结⽐较稀疏有关。
晚上7点半源儿就嚷着要接姐姐去,还说不让爸爸和我们抢。9点30迎上姐姐,眉开眼笑,蹦蹦跳跳往家走。弟弟拉着姐姐,姐姐搂着妈妈,天天有亲情滋润,多好啊!住校的孩子一个月才能这么幸福一次呢!
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珍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