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总能自然呈现出生命最好的状态:满满的好奇心、探索欲、行动力,热情,无所畏惧,充满能量。年纪小的孩子,这样的天赋能力表现得越明显。
记录下和小朋友的日常,越发觉察到养育是一个互相给予的过程,我借小朋友的眼睛再看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自己。
我期待他身心健康,我自己也得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我期待他性格大方,根源是我并不能完全接纳自己的内向性格;我想带他读书,这激励我自己去养成读书的习惯;我希望他能早点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知道自己的优势,那是因为我活了二十几年对自己努力的方向还不是很清晰很确定;我期望自己是一个情绪和行为都正面的妈妈,所以我开始成为养育类图书的阅读群体……
小不点,谢谢你到来,我陪你长大,你助我成长。
————————————————————
每天到家喊一声,就能听到悦悦甜甜的雀跃的回应“妈妈回来啦”,给我一个拥抱,爸爸在旁边哀怨地说“你看都不看我一眼”。
每天家里回荡着悦悦爽朗的大笑声,把“妈妈”“爸爸”当歌唱。——是幸福的气息。
悦不配合刷牙,我着急,想快点完成刷牙这件事,冲她吼“嘴巴张开”!我害怕自己成为大吼大叫的妈妈,可是这样失控的场景轻易就会出现。我自责,对自己失望。我急于把从书上学的方法应用出来,却先败给了自己的情绪。刷牙对小朋友来说是全新的技能,我在学习全新的技能时,从勇气到行动力都欠缺,却觉得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理应做得到。
在卫生间洗衣服,悦悦喊着“妈妈”从客厅跑过来,站在门口说“Hi”,然后进来给了我一个拥抱。
书上的每个动物、人物在悦悦心里都是活物,听故事时,她认真地和“它们”打招呼,听完故事,再和“它们”说再见。
在外面玩,悦悦走累了,接过我手里的购物袋,跑向爸爸,递到爸爸手里,然后折返到我这里,伸出手要抱。——人小主意大,你咋这么会安排呢?你爸还以为你奔向他是要他抱呢,白高兴了。
悦悦给了我一个贴脸亲,看到奶奶走过来,凑着脸对奶奶说“亲”,再跑向爸爸。——哎哟,谁都不冷落,这情商哪儿来的?
七个月的阳和一岁九个月的悦,端午节第一次见面,悦和弟弟好亲,捧着他的脸贴脸亲,捏捏他小手小脚,嘴里念叨着“弟弟”“弟弟”,妈妈抱弟弟她也没喊。——这大概就是血缘的不同之处。
这几天给悦悦唱了首歌,歌词里写“爱我你就抱抱我”,然后这几天的日常是:甜甜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伸手“抱抱悦悦”。
每次给悦悦洗头都是一次拉锯战,卫生间里回荡着他哭喊的声音,夹杂着我们的哄骗“就洗完了”和吼叫“别动”,为这事,我对队友发过脾气,嫌他笨手笨脚。直到有一天,队友找到一个让他抬头洗头从而水不进眼睛的好办法,再直到有一天,我偶然想到可以通过给他讲故事诱导他自觉抬头。从此出现了我讲故事,队友给洗头,他享受的美好画面。——不急不躁,总会有办法的。
晚上带悦悦睡觉,睡前的读书、唱歌帮助沉静的我也打开自己,讲故事时不为讲完而讲,留意他的目光停留在哪个画面,学习生动地演绎故事,基本不听歌的我慢慢学习记歌词、唱儿歌。宝宝竖着大姆指对我说“妈妈真棒”,奶声奶气的声音真可爱。时而捏捏我,时而亲我,时而爬到我身上,试探我是不是真的睡着了。过了一会儿,没有动静了,我一看,他睡着了。我凝视了一会儿他,这样的时刻内心宁静而满足,再给他盖好毯子,轻手轻脚地溜到客厅玩。
晚上和悦悦躺床上睡觉,他把脸凑到我脸上,我故意躲开,他凑得更起劲了,咯咯大笑。如此反复,他笑得停不下来。经常像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就能给他带来很大的快乐,反复玩也玩不腻。真好啊!
奶奶打电话来,背景音总有悦悦甜甜地喊“妈妈”。——每天被一个小朋友爱着、等待着。
拎着自己的玩具走向门口,“byebye”,飞吻;再从门口走进来,“我下班回来啦”——小样,学得挺像。
让爸爸抱,突然对爸爸说“爱爸爸”,爸爸开心得飞起,从凶切换到宠溺,允许不坐餐椅,抱在腿上喂早餐,自拍发圈,拖延症晚期患者给闰女洗澡从不拖拉:“我闰女怎么这么可爱?太可爱了吧!”——爸爸的快乐也是很容易,正面激励的效果真好,闰女你再加把劲。
早上上班出门有点着急,没抱悦悦,只看了看她,跟她说“你去刷牙吃早餐,下班 见”。走到电梯口,听到她突然的哭声,电梯来了,我亲了亲她的脸,赶紧转身进 了电梯,哭声还在耳边。到公司,给她奶奶发信息,奶奶说是早上妈妈没抱,委屈了。——一个小小举动带给小朋友的安全感,妈妈以后会记得的。
穿奶奶的高跟鞋;亲镜子里的自己;对着镜子转圈圈跳舞;摸妈妈的耳钉。——对“美”的好奇开始了。
小姐姐玩吹泡泡,一个泡泡到悦悦脸上,她舔到了嘴里,吐了点洗手液做成的泡泡水,我赶紧用湿巾、牙刷给她擦。——很怕像这样惊慌的时刻。
随便拿起一个东西,可能是遥控器,可能是一张卡片,也可能什么都没有,然后沉浸其中,或自言自语或找你互动:“喂,喂,你是谁。”——玩不厌的快乐。
吐字还不够清晰的悦悦,有时候一句话连说好多遍我都没听懂。有一天,在书上看到一个词,说这是宝宝特有的“天使语”,这个词真美。
今天在书上看到一句话:正在养育小孩的人,才能享受到孩子的温柔、可爱、治愈、力量。——真是如此呢,当妈妈之后才有的体验。
——————————————————
“教育不在别处,在父母的眼界里。”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