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20-52《被讨厌的勇气》
![](https://img.haomeiwen.com/i4576320/3c4912ed26e56853.jpg)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以为是心灵鸡汤类的,读了才知道原来是讲关于阿德勒的哲学。弗洛伊德基本人人都听过,荣格这两年看的书和文章里经常被提到,阿德勒之前没听说过,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荣格并列心理学方面的三大巨头,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估计阿德勒的名字听到的要少,阿德勒的研究内容是个体心理学。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人,岸见一郞和古贺史健,写作手法是通过一个青年和一个哲人的辩论来介绍阿德勒心理学。里面的观点很多是反常识,不见得全盘接受,可以开拓一下思维,让人感觉,噢,原来事情还可以这样想,好象也挺有道理的。
第一个观点“目的论”: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现在“原生家庭“是个常用词,仿佛人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让”原生家庭“来背锅。阿德勒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书中举例,生活中应该也有实例:
青年:我的朋友中有一位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的男子。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话还想要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他“很想改变”目前的自己。作为朋友我可以担保他是一位非常认真并且对社会有用的男人。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这应该是一种神经症。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
哲人: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也就是说,你的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做“目的论“。
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一定是选择了后者。人们不改变,不是因为过去的不幸也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是缺乏勇气。
第二个观点: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认为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认同不?
第三个观点: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不让别人干涉你,你也别干涉别人;别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也别让别人尤其是孩子活在你的期待中,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我们凡人俗子有多少人强大到不需要认可,我们追名逐利不就是为了获得认可?有多少人能不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呢?要不然也不会那么多博士自杀吧
第四个观点: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这并不意味着“我”君临于世界的中心,“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认为他人只是“为我服务的人“,甚至认为“大家都应该为我服务,应该优先孝虑我的心情。”这样的人,真是太讨厌了,哈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某个时刻是这样的人。
对别人特别是孩子批评好还是表扬好呢?现在的教育理念都要给孩子多表扬多肯定,少批评,阿勒德则认为批评不好,表扬同样不好,最好是不去评判,只表达感受,其实这一点更难,我们几乎每时每刻不是在评判自己就是在评判别人。
还有很多,比如: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甘于平凡的勇气;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等等,能明白这些道理,估计自杀的人会少一些吧,突然发现好多公号的文章观点都来自阿德勒啊。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只要有勇气,获得幸福的勇气。写到最后发现,严肃的人生哲学怎么让我写成了鸡汤。
PS:今天各公号都在热议全职主妇,因为领导不在,我这个全职主妇放假一天,才有了今天的两篇笔记,放假的感觉真好啊,特别是意外的假期,哈哈 (2020-10-29)
PPS:刷第二遍,把第一遍的笔记也搬过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