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生想买电脑。在华为和苹果之间,他倾向于华为,而我则建议他买苹果。
我用了七八年苹果电脑。现在手上正在使用的,是我的第二台苹果电脑。苹果系统用起来简单省事,几乎不存在系统卡顿、垃圾、系统漏洞、中毒、不小心下载了一些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插件等问题。因此,我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解决这些问题上。
考虑到先生和我的性格一样,平时也喜欢简单省事,使用的主要软件在苹果电脑上都能下载。加上先生对于windows系统的种种维护方式不太熟悉,因此我强烈推荐他买苹果电脑。
可是,先生明确地告诉我,他买电脑参考的不是“好用”,而是一定要和我不同。这真让我哭笑不得。
如果我用的是华为的电脑,那么,他一定会买苹果电脑。
虽然我心里气鼓鼓的,觉得他太固执了,但是另一方面,我又为他高兴。
高兴他坚持自己的选择。高兴他从原来习惯于迁就他人,到现今开始坚持自己的选择。
02
什么人做事,目的是为了凸显自己的不一样呢?我想到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对父母和老师的建议持有逆反心理。这时,父母最好什么建议都不要给。因为,一个叛逆的孩子大概率会沿着相反的方向去做。
记得高中时有一位女同学,每天穿着裙子上学。学校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进入学校时,男生不许穿短裤、女生不许穿裙子。” 她的班主任多次找她谈话,劝她换成裤子,而她出于对学校和老师不合理的管理规定的不满,继续我行我素地穿裙子上学。
如果老师们不那么强调“不能穿裙子”这件事,或许她对穿裙子还是穿裤子反倒无所谓。但正是因为学校老师的过度强调,导致她反叛精神渐长。
这背后,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其实,一两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常常拒绝父母给他穿衣服,经常逛着屁溜、调皮地看着父母在家里满屋跑,边跑边发出咯咯咯咯快乐的笑声。穿或者不穿,这是个事关孩子自我意识的有趣问题。
我们这代人,童年时穿什么衣服,大多都是由父母说了算,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大。能穿到新衣服就很开心了,至于什么款式、什么颜色,自己是没有概念的。父母觉得好,就买回来了。新衣服本来就不常有,因此,很少会再挑三拣四。
中学时代,我选择衣服只有一个标准:我妈觉得好的,我觉得不好;我妈觉得不好看,我偏觉得好看。那时候,穿什么衣服、什么鞋子也成了一件事关自我的大事。
毕竟,如果我连自己穿什么衣服都做不了主,我还能替自己做什么主呢?从有意识地为生活中的小事做选择开始,每个孩子渐渐地学着伸张自我。
一个人先是能够决定自己穿什么衣服,而后,他才能慢慢发展自己对衣服的审美。在他无权决定穿什么衣服时,谈对衣服的品味和审美是没有意义的。
直到上大学后,我才开始渐渐发展出对衣服的审美,才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服饰适合自己,什么样的服饰不适合自己。
同样地,一个人明智地做出选择的能力,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发展出来。
在一个人自己做决定之前,谈哪种决定更好,也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首先是在内心产生了一个声音——“我要自己做决定”,然后才开始思考——“哪个选择更好?”
03
有时,一个人会把大部分精力聚焦在“自己做决定”上,为了保卫自我,他没办法深思熟虑所做的决定好不好。
只有当自己做决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他才会渐渐地积累出一整套关于决策的经验。
对于有些人来说,“做自己”在当下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做正确的人”;“自己选择”在当下的重要性,也远远大于“正确地选择”。
何况,所谓的“正确”,往往是由外人定义的。而我们,要自己去定义何为正确。所谓的“成功”,也往往是由外人定义的。而我们,要自己去定义何为成功。
听话照做,不过实在复制粘贴别人的成功。若想自己给成功下定义,我们就需要亲自去经历一番。
既然这是一条崭新的路,只能靠自己的脚去走,那么必须要自己选择,自己尝试,自己摸爬滚打总结经验。这样一路走来,你才能发现,什么是成功、什么又不是。
如果错误和失败是一件可以承受的事,那么失败并不是件坏事。因为,你从中学习和成长,你自己经验和经历,这比仅仅是听别人的话要来得真切多了。
这就是生活吧。生活不是别人告诉你应该怎么活,而是你自己选择、自己经历、自己亲身去了解。
结束语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以为是”的倾向。觉得自己活了半辈子、经历过一些事儿、走过几条路,实在积攒了点儿指手划脚的资本了。
所谓的指点迷津,往往只是一厢情愿。但其实,我们根本不懂,一个人要的真正是什么。这是,尊重才是最大的美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