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北京798,感觉真好,真得很想在这里走上一整天。累了,找个路边的板凳休息一下,饿了,找个酒馆喝几口或吃点什么?
798已经多次来过,据悉,原身为苏联援建、东德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项目718联合厂,于1952年筹建,后拆分为多个厂,798厂为其中之一。也有说:798原来是北方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之一。下图旋转式设计建筑是不是厂区包豪斯风格的遗存?值得考证。
798 场景之一我喜欢798的工业印迹,留存的厂房、烟囱、管道等。时代迁移,笑容仍在。
过来的人,喜欢和后人讲讲过去的事,“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首歌词,多数人会念唱。
我想,仅仅是讲,还不如亲眼目睹,游观一些遗存,更能贴近历史,感恩时代。这可能是有意识保留这些建筑、道路、环境的理由之一。
我们要感谢那些为保留这些遗存做出贡献的人。国际上《下塔吉尔宪章》(2003)可能是把全球工业遗产嵌入生活范围,予以保护的重要文献。
这次来798,我注意到了建设又向东推进了许多。我特别站在天桥上,放眼望去,目光所触及之空间,感觉798原有的气势与辉煌仍然存在。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工业发展的见证。
798 场景之二798园区,现已经成为艺术集聚社区,一路走下来,艺术的气味十分诱人。工作仿、美术馆,甚至美食都发射出艺术的光环,这也是我粉798的理由。
我进入一家“木木美术馆”,里面正好有一个展,邱志杰艺术家的作品展,副标题“生态实验室”。对此,我很感兴趣,与工作人员交流了几句:
什么是“生态实验室”
“生态实验”即是艺术家观察事物变化,不断地呈现变化……
木木美术馆我注意到了展厅里的作品,许多植物、自然现象流变的瞬间记录。有一个记录片正在播放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这即是“实验艺术”。如同,我们研究方法中的方法之一,让我脑洞大开。
展厅一角“白盒子艺术馆”是利用老建筑打造而成,一幢老式厂房,周围管道网状围绕,视觉效果显得十分有意思,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相似一幅画。
白盒子艺术馆外景步入一间展厅,遇见一个巨大的工业遗存,设计者也很好的保留中央。当时,这件设备的功能是什么?是交换或枢纽控制等?我不懂,但是,我注意到了为了完整表达,周围地面玻璃铺地,可以观察地下的线路走向,这是常规保护的措施之一,显然,这个物品也可以理解为一件装置艺术。所以,逛园区看工业遗存也是看风景,感受人的智慧与艺术的交互。
室内工业遗存今天(23日)天气不错,不算是太热,恰遇见周日,流量不小,可以感受到798艺术空间再造的成功。当然,我也听传闻798现在人流有减少的迹象。如此,给运营者提出了挑战。艺术集聚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所以,不断地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让我想起来了景德镇的“陶溪川”,我以为他们许多经验可以借鉴。
艺术空间我没有统计,但是,美术馆、艺术空间、美食、文创商店是园区主要业态。为此,如果从价值链关联的角度观察,是不是少了一些艺术民宿,艺术沙龙式的公共空间及增添特色的艺术工作坊,方便孩子参与的……?也许,我没有遇见,或“中央大厅”里的功能由于大门紧闭,未能探访,漏掉了许多信息?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业态上丰富多元是798艺术园区未来的蓝海……
智能冰淇淋售货车最后,还得记录一下,感谢钮钦博士花费近两小时专程赶来798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