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破局智慧
素书之博学切问之博学

素书之博学切问之博学

作者: 石宏博 | 来源:发表于2021-01-05 15:54 被阅读0次

我们来看一看这句话: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博学看起来很困难,而且看起来很模糊,很容易陷入到一种没有方向的努力当中,这就是比较危险的了。

我在这里提供一种思路,试图阐明博学的目的与方向。

素书呐,跟韬略之学有很大的关系。我在这里说明一下,什么叫韬略。

首先我们来谈谈人的认识层面的问题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最低的认识层面是认识到物的层面,停留在这个认识层面的人,只能被物欲所支配。

高一级的是认识到人的层面,在这个认识层面的人,懂得基本的人伦道理。

更高一级的是认识到地的层面,在这个认识层面的人,懂得协调人类社会和资源的关系。

再高一级的是认识到天的层面,在这个认识层面的人,懂得协调人类社会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然后是道的层面,在这个认识层面的人,懂得协调人类社会的根本。

韬略,韬略。什么是韬略?

韬就是剑鞘,道是天的剑鞘,天是地的剑鞘,地是人的剑鞘,人再大也大不过地,地再大也大不过天,天再大也大不过道。(目前是这样)

有一个特点,前者是在后者的范围内运行,必须遵守这个范围内的规则。

韬就是这种规则。

略,运用这种规则。

所以想要制定一种战略,首先就要明白对象的韬是什么?怎么去略它。在这个过程当中,明确对象所处的环境,这个环境的规则,这个环境与这个对象的互动情况,这个对象内部的各种关系,这就是韬。如何通过一系列行动去操控己方,调动对象,以达成目的,这是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具体的实践当中,“知”在韬略之学当中的含义与意义。

博学是通往“知”这种状态的一种路径。这样一来,通过上面的阐述,博学的目的与方向就清晰可见了,即,博学为了知,知为了韬略,韬略为了解决问题。

道德经又言,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结合其篇的上下文来看,这里的博人道之学的博,这里的知指,天道之学的知。

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天道的规则是大于人道的规则的,即人道的规则是运行在天道的规则的范围内的。知人道的博学,在知天道的人看来,他的状态确实是不知的。

老子在这里主要是指一孔之学的自以为博,一曲之知的自以为博,是一种井蛙的世界观。实际上知天之行,执大象而天下往,才是真正的博大广阔。

博学是一种积累,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当我们的生活遇到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适当的积累,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解决问题,而不至于,到时候时间来不及,知到用时,方恨少。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博学的作用,之前的四篇文章也主要论述了高行和微言的作用,至于如何达到博学的状态以及如何达到高行和微言的状态,以后有时间,我可能还会写到

。今天就到这里了,谢谢。

相关文章

  • 素书之博学切问之博学

    我们来看一看这句话: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博学看起来很困难,而且看起来很模糊,很容易陷入到一种没有方向的努力当中,...

  • 素书之博学切问之切问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贴切的提问与确切的认知。 认知分为自我认知和对于外界的认知。 二者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

  • 当今的学习离道远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而不笃志,犹之未学;切问而不近思,犹之未问。学欲其博,是要规模...

  • 知与行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

  • 2018-06-01

    以行践言学《四书》——《中庸》篇095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 素书全鉴(16)

    博学多问微言修身 【原典】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张氏注曰】 有圣贤之质,而不广...

  • 博学切问

    我们生来学习,在学习中只有广博的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范围,不断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审察提出疑问,并询问问题,自身学...

  • 小石头读小古文《诸子名篇》17

    礼记.中庸 (节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注释: 博学:广泛的学习。...

  • 学问思辨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试解之: 博学:虚怀若谷,海纳百川,以天地万物为师,一切人事...

  • 学习·审问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中庸》对学习的深刻阐释,在这五个层次当中,“博学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素书之博学切问之博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hw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