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一看这句话: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博学看起来很困难,而且看起来很模糊,很容易陷入到一种没有方向的努力当中,这就是比较危险的了。
我在这里提供一种思路,试图阐明博学的目的与方向。
素书呐,跟韬略之学有很大的关系。我在这里说明一下,什么叫韬略。
首先我们来谈谈人的认识层面的问题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最低的认识层面是认识到物的层面,停留在这个认识层面的人,只能被物欲所支配。
高一级的是认识到人的层面,在这个认识层面的人,懂得基本的人伦道理。
更高一级的是认识到地的层面,在这个认识层面的人,懂得协调人类社会和资源的关系。
再高一级的是认识到天的层面,在这个认识层面的人,懂得协调人类社会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然后是道的层面,在这个认识层面的人,懂得协调人类社会的根本。
韬略,韬略。什么是韬略?
韬就是剑鞘,道是天的剑鞘,天是地的剑鞘,地是人的剑鞘,人再大也大不过地,地再大也大不过天,天再大也大不过道。(目前是这样)
有一个特点,前者是在后者的范围内运行,必须遵守这个范围内的规则。
韬就是这种规则。
略,运用这种规则。
所以想要制定一种战略,首先就要明白对象的韬是什么?怎么去略它。在这个过程当中,明确对象所处的环境,这个环境的规则,这个环境与这个对象的互动情况,这个对象内部的各种关系,这就是韬。如何通过一系列行动去操控己方,调动对象,以达成目的,这是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具体的实践当中,“知”在韬略之学当中的含义与意义。
博学是通往“知”这种状态的一种路径。这样一来,通过上面的阐述,博学的目的与方向就清晰可见了,即,博学为了知,知为了韬略,韬略为了解决问题。
道德经又言,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结合其篇的上下文来看,这里的博人道之学的博,这里的知指,天道之学的知。
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天道的规则是大于人道的规则的,即人道的规则是运行在天道的规则的范围内的。知人道的博学,在知天道的人看来,他的状态确实是不知的。
老子在这里主要是指一孔之学的自以为博,一曲之知的自以为博,是一种井蛙的世界观。实际上知天之行,执大象而天下往,才是真正的博大广阔。
博学是一种积累,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当我们的生活遇到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适当的积累,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解决问题,而不至于,到时候时间来不及,知到用时,方恨少。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博学的作用,之前的四篇文章也主要论述了高行和微言的作用,至于如何达到博学的状态以及如何达到高行和微言的状态,以后有时间,我可能还会写到
。今天就到这里了,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