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讨好型人格”的源头在哪里?接受它并找回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源头在哪里?接受它并找回自己

作者: 木言 | 来源:发表于2021-06-14 20:30 被阅读0次

     文 / 木言

    图 / 网络

               「

    安晚木言

    Aawan-Muyan

    陪 你 入 眠

    有段时间常逛知乎,豆瓣,总刷到“情绪价值”这个词。

    自视谈过两次肤浅的恋爱,没正常交流,情感和责任的话题,相对不成熟,更没听过“情绪价值”的精深词汇。

    或许年纪大了,看的多了,就开始审视自己的情感和心理。

    无关叮嘱和社会道德的批判。

    偶然看到一些有关心理分析,和情感的梳理案例。

    潜意识当中,有个被忽视的关卡被打开,就像一根堵住很久的水管,突然疏通了,积攒了大量的水流喷涌而出。

    或许可以用“逃避型依恋”来形容,过去特立独行的自己。

    默默的工作,用“独立”标榜自己,更深层的原因还是自卑,无意识的忽视掉真实的心理和情感,习惯性的回避。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想寻找缺失的那部分。

    随着时间的啃噬,它从模糊到清晰。

    有得就有失,不管怎样,都应该为此感到庆幸。

    在寻找的过程,人也开始逐渐丰盈

    1

    / 从出生到成年,必经的4个阶段 /

    阅读,远行都是探索未知的一种方式。

    虽然没做到远行,但通过阅读,解开很多疑惑,诚然也是通往成长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依赖共生这本书中作者贾内. 温霍尔德说: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要经历一系列必要的发展阶段。

    在29岁之前,有四个阶段要完成。

    第一阶段即依赖共生阶段。

    我们出生时。

    就已经处于第1阶段:依赖共生

    大自然提供了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共生关系,他们之间都没有经历过分离。

    这是自然界确保人类婴儿能获得生存所需照顾的方式。母亲和孩子共同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统一体里,致力于建立联结和信任的基本过程。这个阶段会持续大约6个月的时间,直到孩子开始爬行。

    在这个阶段,虽然生理上已经离开了母亲,但是心理上仍然和这个母体是有某种的联系的,这是我们最初建立基本的连接和信任的阶段,如果在一岁之前能够顺利的完成这个阶段,那么孩子会感觉到安全,然后足够她去探索外部的可能会有一些危险和挑战的世界。

    比如说爸妈带着孩子出门,他就会到处去跑去看呀,去探索呀,而不是畏缩在妈妈身边,哪也不敢去。

    第2阶段是依赖无能阶段。

    18~36个月是高峰期,在此期间的重要发展过程是分离。这时候,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变得更加独立。孩子有很强的动力去探索世界并分离(并传达“我想要自己做”的信息),而父母则渴望花更多时间在他们的长远利益上,比如他们的事业和婚姻。

    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发展过程是要分离了,因此,又被称为这种孩子的心理,出生的过程,就是之前生出来的时候是身体出生了,但是这个时候是心理出生。

    这种分离,依赖于上一个阶段建立的这种安全感和信任,如果顺利完成了,这个孩子就能够运用到自我,就是内在产生的力量,而不是依赖别人来指导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这个过程最理想,是在这个两到三岁之间完成,没有在这个阶段完成,就可能会更倾向于依附别人,听别人的话很难做出决定,或者说总是会听别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主见。

    第3阶段:独立

    这个阶段通常持续到6岁左右,孩子能够有很多时间自主行动,并且仍然感觉到和在行为上表现出与父母和家庭的联系。

    如果上一个分离阶段的完成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么,在三到六岁之间孩子就开始有了自己的这个独立的过程,能够有很多的时间去自主的行动,但同时呢,又能够感受到和父母和这个家庭之间是连接在一起的,而不是完全分离的一个状态。

    比如说像五六岁的这个孩子,白天会跟朋友在外面疯玩,但是晚上他就想回来了,这个就是在经历一个独立的过渡的过程。

    这一阶段完成后,孩子即将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相互依存

    第4阶段,通常从6岁持续到29岁,儿童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程度会有波动。有时孩子可能希望亲近,但有时他或许更希望分离。孩子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在一体和分离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

    也就是说我又可以依赖你,但是我们不在一起的时候,我又可以保持这种独立而自在的状态。

    2

    / 寻找缺失的那部分 /

    像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肯定没有办法,每分每秒你都和一个朋友或者一个亲人,一个爱人,24小时密切联系,但我们时常的就会有想要跟他们联络的冲动,也不会失联太久,我们还是有这种联系的需求的。

    亲密的需求,理想情况当然是什么岁数完成什么任务,就我们刚才说的几个阶段,但是如果上一个阶段没有完成,后续可能就会出现延迟,中断那个地方。

    如果在亲密关系当中,你需要依赖着对方黏着对方才能存在,才能有一个共生生存的一个状态的话,那么必然会经历痛苦的纠结和挣扎。

    其实在我们人的一生当中,很多人都会有缺失的那部分,只是有人意识到了,而有的人可能还没意识到,当你意识到的时候,你可能就会很想要找到那个情绪点。

    就是谁导致你成为现在这样,然后很多人就会想到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出生,我们的原生家庭。

    诚然这个逻辑是没有错的,我们不能去否认它的存在,觉得我们这样想很不孝,父母生下了我们,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已经很艰难很不容易了,我们还要去责怪他们,给我们带来身心环境的影响,造成心理的缺失。

    事实上父母本身,也是在不完整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上一代的联结,更是造成了他们的缺失,我们的心理其实更多是矛盾的,一面责怪着父母,责怪着身边的人,一面责怪着自己。

    每当人心理的那份缺失感越来越强烈时,我们就会想从其他地方找补回来。

    很多人往往会把这种期望寄托在,除了亲人以外,能够产生亲密关系的另一半身上。

    这样另一半压力就会很大,需要给对方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弥补那份强烈的缺失感。

    但是长此以往,人都会疲倦,对感情是不利的,她还是得自己去找回那份情感的凝滞点,疏通它并找回自己

    然后以真实的自己跟另一半相处,这样的关系才更完整和平等。

    好像我们的童年总是在兵荒马乱,手足无措中度过,天生的不聪明,手脚不协调,不是打破这个就是摔坏那个,做什么都在给人添乱,充满了挫败感。

    但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父母很普通,他们像我们一样,从出生到成年,同样甚至更贫乏的环境,同样存在很多缺失,甚至很多没接受过什么教育,除了无奈的训斥,也没有更多的耐心。

    童年留下的蛛丝马迹,为长大后的情绪缺失找到了发泄点。

    但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怪父母,责怪环境,而是疏通自己,尝试让自己接受并理解它的存在。

    3

    / 找到自己 /

    还有一本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书里,讲述了一只蛤蟆十次心理咨询的故事,它从一开始的抗拒到后来的接受、主动了解情绪背后的源头,咨询后心理产生的变化。

    蛤蟆回溯和梳理了自己的童年和往事,了解了自己三个不同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状态。

    懂得了以成人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情绪,最终在十次咨询后找到了自己。

    咨询师苍鹭告诉蛤蟆: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对过去每段经历的依赖,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责怪,而是负起责任来——这样如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讨好型人格”的源头在哪里?接受它并找回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io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