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圈里看到过这样的话:有行为偏差的孩子都是来拯救父母的。
在看到的时候,我是无感的,直到我开始意识到一味地指责孩子并不能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转而改变自己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如此,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在不断地提示我,是时候走出舒适区了。
走出舒适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伴随着成长的还有疼痛。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主动走出舒适区,无来由地接受疼痛。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我也曾经像很多父母一样,不断地指责、纠正孩子,因为这样的方式,在过去的岁月里,是屡试不爽的。当某一天,那个愿意听着我“谆谆教诲”的孩子泪流满面地奋起反抗时,我才意识到,孩子长大了,过去的那套已不再管用了。
张老师曾经说过,教育孩子就像做题一样,当一个思路无法得出正确答案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换一个思路,如果我们仍然坚持用同一个思路,这道题永远是无解的。
因为户籍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劝说在北京读小学的儿子回到丽水读初中。情感细腻的他进入初中之后,呈现出了各种问题:上课睡觉、不做作业,不管老师和父母说什么,都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让我非常担忧,每每与老师谈论起孩子的问题,都是痛哭流涕。悔于自己最初没有为孩子做好引导,没有用恰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孩子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是我之不幸,也是我之幸。因为对孩子的爱,我一直没有放弃找到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想法。也是在这个时候,老师在家长会上提到的正面管教引起了我的注意。
看到老师用正面管教中的工具,与儿子进行的有效沟通,很多儿子从来不愿坦露的心声,却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表述了出来,欣慰、佩服之余,我想,既然暂时找不到其它的合适方法,那就试试正面管教吧!
初一到现在,每个月的读书分享会都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懂得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放下了内心的焦虑,还学到了不少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不断地在和孩子的相处中进行实践。如今,孩子的状态明显有了好转,不再是我们眼中的那个颓废少年,我们看到,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作出的努力。
而孩子这样的转变,恰恰是源于家庭会议的召开。
从了解家庭会议的概念到实施,其实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因为爸爸在外地工作,我总觉得缺少一位重要的家庭成员,是无法推进的。直到我急切地想要通过平静的方式来解决和孩子之间的争端时,我想起了家庭会议,并决心即使是只有我们母子三人,也要努力去推进,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直到今天,我们的家庭会议总共进行了四次,第一次因为召开时间的争端,开始得并不顺利。第二次因为孩子打架,家庭会议变成了说教会。第三次,我抱着孩子大哭了一场。第四次,来之不易的“全家福”,有了爸爸的参与,仪式感非常强。
虽然至今只有四次,每一次的会议都有一点点小变化。透过家庭会议,我看到:
孩子从最初的不情愿,到后来的主动参与提议。第四次家庭会议时,知道爸爸要回来,主动要求顺延时间,让爸爸也有机会参加。
孩子从最初的漫不经心到后来的郑重对待,每次的发言他都是随心所欲地说,当第四次会议看到我准备的发言稿,特意提出让弟弟先发言,自己稍做些准备。
孩子从最初被动接受讨论议题,到后来的主动发起议题。第三次会议当我询问他是否有想讨论的议题时,他主动提出想要讨论零花钱的分配。
还有爸爸的全力支持,以及3岁的弟弟在自己发言时敢于表达想法的行为……眼前发生的这一幕幕都让我感受到了,我不是一个人。
当我决定走出舒适区,尝试用新的方法与孩子进行沟通时,我也是忐忑的。我所做的是否真的就是正确的、恰当的?正面管教是否真的适用于我和我的孩子?开弓没有回头箭、教育没有回头路,我和我的孩子经不过再一个三年的错误……即使明白要改变方式,却也对前方的路充满着迷茫。
家人们给我的反馈,让我内心充满了力量,也感受到了正面管教带给我、我的孩子、我的家庭的变化。它就像一座灯塔,让行走在迷雾中的我豁然开朗,原来,勇敢迈出一步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尽管前路满是荆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