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月度之星评选揭幕战(10月)结果正式出炉。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胡梦佳凭借《熊孩子车厢:秩序乱象下的隔离思维》一文,以91.6分的成绩摘冠。
理性的她,“冲动”地爱上了评论写作
“我平常是一个偏理性的人,在写评论时尤其会有意地控制情绪。”胡梦佳在接受红辣椒评论的采访时说道。
回忆起与评论结缘,胡梦佳表示,开始经常会和关注时事的好友讨论社会上发生的争议事件。
从一知半解到“冲动”地爱上评论写作。在台湾交换期间,同学们对社会高度的参与热情感染了胡梦佳。“我开始关注评论里的观点,看到言不达意的内容时,就想试着自己写写看;看到一些新闻产生不吐不快的情绪,也会试着写写自己的想法。”她还开了一个公众号,写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是‘自娱自乐’我也很满足。”
胡梦佳后来常看人民日报、红辣椒评论、中青报等媒体的评论,被评论员强大的逻辑论证和思想吸引。“我的评论启蒙书,就是曹林先生的《时评写作十讲》,这本总结了他十余年来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称作“吐槽青年”的曹林先生带胡梦佳走进了一个丰富的评论世界,“他的言语犀利而思想深刻,行文富有逻辑。”
感性的她,摸索着走进了评论的世界
中文专业助力胡梦佳开启了评论之路。“专业不仅锻炼了我的语言功底和思想深度,还让我认识了学院里马俊江、常立、范煜辉等有思想的老师。”
在范煜辉老师《外国文学》的课堂上,学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时,社会背景和宗教背景下带有苦难、救赎、原罪的母题,其中思辨性的内容“颠覆”了胡梦佳曾经的观念,使她之后的思想更靠近哲学上的逻辑推导。
“自学成材”的过程让胡梦佳走了弯路,同时也走进评论的世界。胡梦佳的专业功底培养文字表达与思想深度,却也造成了她的文章偏感性,忽视逻辑性;也因为之前对评论文体一窍不通,而将评论作为各种情绪的发泄口,犯了评论的大忌。“评论是一种偏理性的文体,而中文系的习惯是抒情。”在探索之后,胡梦佳对评论与杂文的区别了然于心。
论证逻辑和观点作为评论的主要内容,她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逻辑和观点都很重要。我觉得逻辑是基础,没有严谨的论证逻辑,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至于形式,胡梦佳指出,评论重在把话讲清楚,而不是注重文采,评论大都是接地气的。
“把玩”逻辑,是坚持也是态度
关于是否会将获奖作品进行完善时,胡梦佳表示:“虽然这篇文章中给出的解决措施并不完美,但基于评论的时效性,还是放弃了完善作品的想法。”但这并不代表着她会放弃进步。她知道评论中谈及的问题还是存在,而大多数人的观点是难以改变的。“但如果能引起一些人的思考,让人们对这种隔离思维有哪怕一点点的反思,也算是评论发挥作用了。”
喜欢上评论不是没有理由,“评论讲求观点和逻辑论证,不同于一些公众号调动情绪的文字,它充满了理性和智慧,这也正是我喜欢评论的地方。”她说道。
在红辣椒评论的采访中,胡梦佳对未来自己的评论之路表达了更多的期待:“我希望以后,无论是出于不吐不快的表达欲,还是‘把玩’逻辑的论证乐趣,或更是寄希望于评论引发社会的一些改变,我都会坚持继续写评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新的事情发生;而在自媒体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发言,针对某一热点输出自己的观点。个人的观点有时会情绪化、极端化,而我们需要理智的、多元化的声音。这就是“评论”的作用。
表白优秀的胡梦佳小姐姐
愿浙师学子都能
找到自己所喜欢的目标
并坚持追梦
文字:王 珍 郑 露 吴漪丹
图片:本人提供
编辑:周鑫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