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那些缺失了的中国美,都去哪儿了?
丹麦实习一年结束,终于归国,飞机安全落地的一瞬间,心情无比激动与兴奋。
出了机场,坐车去目的地的途中,从车窗放眼望去,12月寒冬中的北京,失去了我梦中无数回忆起的温暖格调,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格调,是被雾霾缭绕的林立高楼、干枯枝丫和一辆辆匆忙驶过的机动车辆……
想起一天前自己还被奥尔堡古城的绿地蓝天与清新空气温柔环抱,虽说已经回归祖国母亲熟悉的怀抱,心里却免不了深深地失落!
那些本应有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中国美,都去哪儿了?
或许之前自己过于陶醉于祖国文化之美了,自己又是做对外交流方面工作的,更容易妄自尊大,却曾未有机会真正跳出中国文化的包围中,站在外围去理智客观地去观察与反思,因此才没有发现一些缺失了的“中国美”。
而此时回国,我发现了以下这些“中国美”的缺失:
(一)建筑美的缺失
相比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是直观展现一个国家人民审美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往往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风格,有时甚至仅通过建筑便可大致判断出其所建造的年代。现如今,走在大多数的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如果不到风景名胜区或地标附近,几乎感受不到城市之间的任何差异。普通小城市的建筑风格基本都相类似,多是由钢筋混凝土堆出的同一种格调,雾霾影响下时常灰蒙蒙的天空,加上道路和建筑功能分明,各司其职,相互之间毫无亲密感可言,总给人一种生疏和隔离的感觉。
而在欧洲国家,甚至是泰国、印度等欠发达国家,越是在小的区域,却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情和个性,依旧保持着自己较为传统的建筑风格。
丹麦奥尔堡部分街道(二)绿化美的缺失
中国北方的一线大城市往往仅在公园、郊区、高校才可以看到较为丰富的植被。道路隔离带的绿化也是少得可怜,有的地方甚至会为了城建砍掉非常有历史感老树。我很是疼惜那些大气而结实的梧桐树,本可以为一些粗犷的北方城市增添一份浪漫和诗意,最终却被毫不留情地移走或砍掉。"呆"在室内的人们也只能靠盆栽等点缀房间,以弥补缺氧的遗憾。
与此相比,我更喜欢中国南方城市的绿化。印象最深的是深圳市道路两旁的榕树,一到夏季,这些榕树便郁郁葱葱地将城市装饰起来,即使走在炎炎烈日的树下,也会有一种宁静清新之感。
离开丹麦一年多,最想念的就是散步小路的绿意环抱,上课路上四周的森林和超市门口四季不断地鲜花。我们中国的自然风光之美其实并不亚于一些发达国家,但这种“绿化美”却并没有真正融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几乎都变成了用来增加收益的旅游区。
现代的中国人,似乎更向往城市带来的现代感。有多少人以可以在大城市的写字楼里工作为目标,逐渐习惯了在水泥与玻璃圈起来的围城里生活,把生机勃勃的绿化远远抛之脑后。我们舍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忘记了其实人类是从自然中而来,最应享受和珍惜的应该是自然之美。
体会过“童话王国”绿化之美的我,回来之后时常觉得,没有“绿化美”的生活,于现代都市人的身心健康,是多么的反常而可怕。更令人担忧的是,多数人早已习惯城市的灰色,压根还未意识到这种“绿化美”缺失的严重!
(三)服饰美的缺失
中国自古以来多出美女,且崇尚自然之美。说是崇尚自然美,但古代的美女对于发饰、妆容及服饰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当下,各朝各代也往往有着自己鲜明的流行风尚。别说是女子,就连男子之中也不乏爱美之人,十分讲究自己的着装打扮,言谈举止。
且不谈古代,对比当下同时代的日韩、欧美,敢问我们有自己的主流“中国美”服饰风格吗?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年轻人潮起了欧美范儿,追起了日韩风儿,满大街的流行品牌,大部分都来源于国外。再看看姑娘们的“一字眉”,小伙的眼线,这些妆容的风行,哪一样是刮自我们本土?
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风”服饰美究竟去哪儿了?
(四)饮食美的缺失
如今,咖啡文化风靡全球,不论走在哪个机场,找不到喝茶的地儿,却一定可以找到咖啡店儿。尽管有人吐槽"星巴克"、"Costa"这些咖啡店咖啡豆的选择并非高品质,冲泡方式也并不是很考究,也并未包含多少真正有品质的咖啡文化,但这些品牌却将一些国家的某些饮食生活美学,以一种平常的、大众都易接受的方式分享给了世界人民,从这个角度说,值得我们学习与肯定。
世界各地几乎都有“麦当劳”,却并非在哪里都有“永和豆浆”。我们的饮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但往往容易孤芳自赏,饮食之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分享,我认为原因主要是这种美还不够接地气,不够精致,不够包容。
我们还总是以“天朝”的姿态去看待一些所谓的异国流行快餐文化,但我们的民众,可曾认真思考过本国与他国饮食文化之美的差异所在?比如我们的饮食之美到底美在哪里,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创新这种美,又该如何将其与更多的国际友人分享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或许可以更巧妙地推销出中国菜,让它在国际大餐桌上呈现出特有的中国“色香味”。
写此文,缘于自己不想成为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也不想成为一个盲目自我崇拜的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