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次陈坤的名字出现,身边总有人会疑问,
“陈坤最近在做什么啊?”
比起同期的腕儿们,这些年的陈坤似乎越来越“不务正业”。
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荧幕市场,大浪淘沙般筛走了一波又一波追梦的人,很多演员就这样渐渐消失在观众的视野中。
但也有一些人,即使已经不频频露面,默默做着自己喜欢的小事业,却依然在观众心中留存着独有的一份关注度。
陈坤,便是这样一类存在。
十年前,西藏,抛却当红明星的光环与身份,陈坤第一次组织行走的力量。
他选择了大学生这一群体,从近两万多北京大学生中挑选出了10个人,标准只有两点:
第一,不是自己的影迷;第二,要有韧劲儿。
十年过去,行走的队伍换了一批又一批,无数人加入又离开。
带走勇气与感悟,梳理清楚自己与外界、与内心之间的关系。
十年间,“行走”似乎变成了陈坤生活的必需,正如他自己所言:
(行走)它更像我们的生活,有些时候我们会真的在固定的家里,固定的线路去到公司,完了固定工作完了回到家。
所以怎么样在一个固定的生活节奏的,建立更好的人员交往的关系,自己跟家庭的关系,自己和自己相处的关系(是我们能从行走中汲取的)。
和陈坤的聊天与其他人太不一样了。
他有点小傲娇,却又清醒通透。
整个过程似乎不像是访谈,倒像是习了一门很有意思的心灵课。
与“行走”同行的七天时间,那些关于内心的疑惑被一一解答。
让我们从影像和声音中,感受这场公益之行的梦幻,感受行走的力量。
要独行还是走进人群,这是个问题
对于一场与灵魂共振同鸣的旅行,比相遇更让人感触深刻的,是分别。
“行走的力量”活动举办已有十年之久。
每一年,天南海北的人如约而至,度过人生最奇妙的几天,然后挥手告别。
演员的身份让陈坤熟悉离别这件事。
他很容易在工作中与合作很长时间的朋友告别,也有可能会见到一个陌生人,熟络了一小时后又分开。
对于离别,陈坤看得很开:
“相聚必然会离别,珍惜当下就好啦。”
十年之间,这位正当红的大明星可以少接一部戏,少唱一首歌,却不能错过一场行走的活动。
经纪人曾觉得这是件“没谱”事儿,让陈坤别太执着,陈坤不大乐意:
“别人这么说也就算了,连你也不理解我。”
对于《行走的力量》,他无比珍惜。
谈到对孤独的理解,陈坤坦言,孤独这个词对他来讲有点陌生。
因为我觉得什么叫孤独,我理解的方式不一样。
其实我觉得我跟很多人在一起,但是我没有话题聊,或者没有共鸣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孤独。
有一种我认为有一种社交恐惧症是,跟所有人都在聊天,但是你跟所有人都谈不到一块去,那其实你完全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心里。
所以,我觉得的孤独,跟人多人少没关系。
2015年《行走的力量》出发,音乐人铁阳跟随行走的成员们流浪在各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群。
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她会带领大家唱起歌。
当歌声响起时,仿佛大家之间迅速找到了一个连接。
每个人都处于连接感中,不再孤独。
也曾有一个女孩,从前在遇到情绪困境或者难过时,只会通过睡觉或是侧躺在地上静静呼吸的方式去解决,无法找到交流的接口。
而在行走之后,她发现原来也可以把自己的情绪和别人进行交流。
世界上很多东西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并不是别人无法理解自己,而是她从来没有试着出去尝试过。
这样类似的感悟,常常会出现在这群从天南海北相聚于此的行者们身上。
在一次由行者自己组织的座谈中,20多个真诚且可爱的人坐在那里,将自己完全释放和打开,将自己的一些秘密或者不愿为人讲的东西倾诉出来。
在那一刻,身边那个人是被自己无条件信任着的人。
大家互相给于彼此拥抱,把爱和能量传递其中,通过拥抱给到对方。
那次座谈会中的一位单亲妈妈无比感慨:
“那是一个很感动很美好的瞬间。”
而这次的旅程也不例外,那个荧幕上闪闪发光的大明星,就那样随和地和大家促膝谈。
当陈坤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遭遇的心魔,以及如何诚实面对它并获得平静的过程,毫无保留地袒露在20位行者面前时,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大家展开心扉,将自己心中压抑的情绪宣泄而出,仿佛在不经意间得到了一个关于旅行永恒问题的答案:
要独行还是要走进人群,要紧闭内心还是坦诚相待?
或许独行让人更清晰地面对内心,但走进人群,却是能寻找到解决情绪的最好出口。
就像《行走的力量》,每一位行者都带着自己的故事走进行者的人群,交换故事,而大家不必急着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心灵药方
陈坤的成长经历确实不大美好。
1976年,他出生在重庆江北的一户贫困家庭。
自小经历了父母离婚,同外婆一起生活,童年极不安定。
直到11岁那年,陈坤才被母亲接到身边。
但生活却并没有因为回到母亲身边就变得容易起来。
小时候,陈坤家的窗户只有一层薄薄的纸糊着。
没有厕所,只能跑到三公里外的公厕去解决。
最困难的时候,家里要靠妈妈要在菜市场里捡菜叶为生。
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洗澡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情,他只得一个星期去一次澡堂。
就读职高后,为了生存,陈坤只能到夜总会打工,以赚得生活费和学费。
颠破流离的年少经历让自卑的种子扎根心底。
同学的偏见更是击垮他的自尊心,他变得不大爱说话,生活在课堂和工作之间循环往复。
幸运的是,他碰到了一位很有爱的老师,夸他唱歌好听,努力与他聊天,试图打开他的心扉。
一开始这个老师只是帮助陈坤唱歌,到后来得知陈坤的身世之后,老师更是悉心劝他,很希望他不要在当时的环境再继续下去。
“(他说)如果我继续在这种环境下去,有可能会成为一个能赚钱的歌厅歌手,但是我的生命不会有大的改变,他会觉得我要换一个完全的环境。”
陈坤直言,在遇到老师之前,他的内心完全接受一种想法,那就是他就应该未来比别人差,他不该有什么其它的奢望。
每年的这段路程,都会让陈坤思考自己的内心。
演员的身份让他容易情绪泛滥,而《行走的力量》帮助他回到一个中道的位置,既不过激,也不贫乏。
尤其是正念的课程,让陈坤保持了相对的觉知,对于当下的环境有一种认知,不会被某种大的情绪完全奴役:
“让我不会在生活中太贪婪、太愚痴、太傲慢、太嫉妒、太嗔恨。”
陈坤也感慨,自己也希望有些药吃一颗就能解决一辈子的病。
但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从来都不是易得的。
大多数人的生活,是一地鸡毛,是剪不断理还乱,是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烦恼的琐碎,是永远没办法宣泄干净的糟心事。
解决负能量心理最好的方式,是调整自己的心态。
对此,陈坤会试着用打坐、冥想和将情绪发泄的方式调整自己。
在《行走的力量》中,陈坤也在不断练习和提醒自己练习,正念课让他收获更多相对平静和喜悦的心理状态。
比起从前,现在的陈坤会从更多的角度去分析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去看待这件事情,从内心最根本的心态来找问题的所在。
他认为,不必为每一个发生的事情或是巧合去寻找为什么发生的解释,只要去接受去好了。
曾听人说过,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年少的经历让陈坤心生自卑。
后来的很多年里,他都在学着去获取自信。
或许与从前相比,现在的陈坤已经是举手投足间都能自信满满的人,但他却认为自己仍需要获取自信。
有时候他喜欢跳舞。
一开始的时候,身边的人觉得他跳得太难看,他就不大愿意跳了。
但后来他想明白了,跳不好也可以跳。
不是做每一件事情都需要超高的期望,自己要接受自己。
诸如此类的方式陈坤还试过很多,他从不愿让自己堕入某种固定不动的情绪。
于陈坤而言:
自信不是简单地渴望别人认可你,而是你要在内心深处觉得我可以。
带着行走的力量向前,所有人,为自己加油
《行走的力量》已举办了十年。
前九年的活动,每天都在高原上行走。
而今年,团队更多面对的是多伦草原差不多1000多海拔的地方,每天需要行走差不多10公里左右。
重复而固定的线路,似乎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状态。
如何在千篇一律的生活路径中,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处理同事的关系,亦或是与客户间的关系,是此行更多被思考的问题。
而今年针对调整过的形式,更推动正念和瑜伽的课程,更偏向于心灵公益的重点。
这样的影响会不会在以后行走的成员回归熟悉的环境后,还能有所帮助,团队也在观察当中。
陈坤带着无比坚定的决心,让“行走的力量”得以坚持了如此之久。
西藏、青海、甘肃、喜马拉雅、敦煌、香格里拉,处处都是他们沉默坚韧的足迹。
而我们也在这十年间,见证着陈坤从一个大男孩,变成了一个眼神坚定、更具有人格魅力的男人。
回望这些年同行的行者们,有人学会把自己从框着的情绪中释放出来;
有人终于发现要让真正自我的东西被解脱;
有人学会了珍惜,有人学会了改变;有人决定活好每一个当下;
有人带着更大的期许走向未来。
不论是哪一种,这群鲜活且坚韧的青年们,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带着从“行走的力量”中汲取的能量,勇敢坚定地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行。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行走的力量》还会有更多的十年,风雨无阻走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