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级某名在上海实习的同学考虑要换个手机,但是双十一的是时候并没有抢到心怡的优惠券。然后某在路过某家手机卖场的时候。见到比较诱人的广告语(据说是首付五百,然后分期免息)便选择了进店观看,老板见有生客过来,当然是主动迎上,当做上宾对待,各种机型详细介绍,各种优惠天花乱坠。在老板一套销售话术后,用五百块钱购买了一部市场价三千左右的手机,剩余部分钱采用贷款的形式分期支付,同时还办了一个月消费一百多元的套餐。
拿着新手机,满心欢喜的回到了住处,觉得不对劲,仔细的算了一下自己所办的贷款,我的个乖乖,才发现自己办的近乎是一个高利贷产品,如果要还清这个贷款,前前后后大概得花费八千元的样子(不知道该同学是怎么计算的,不过认为还是属实的,毕竟是被骗了)。然后回去找商家理论,商家说就是这样的,就是欺负你这样的外地傻瓜。接着该同学就开始了自己的维权之路,先是打110,110说你这属于经济纠纷,应该找消协,但是消协的电话一直打不进去。然后该同学找了很多人来咨询这个问题(找自己的专业课老师,辅导员,还有父母),却发现自己真的只能认了这个坑。
了解这件事情的大概后觉得实在是不能一个,在一个互联网社会下面,为何还会被这样的小伎俩所骗,如果单只是归因于贪小便宜,这样的解释恐怕也太无力了,如果归因于老板的欺生,社会上面骗子太多,可惜抱怨无法将骗子一网打尽。思来想去,决定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分析一下互联网社会里面我们应该来决定自己的购买行为,来避免落入一些陷阱。
先说一下该同学落入他人套路的几点原因吧,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选择了在一个陌生环境中进行了一次并不了解细节的交易(对立面其实就是成功的避开了自己所熟悉的交易场景)。该同学去上海时间不长,对所生活的地方不是特别熟悉,对自己所进入的这家店铺老板的销售情况还有老板的信用值等这些信息都是不了解的,再加自己是一个外地人,当她一只脚踏入那个店铺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让自己陷入了风险之中。在这样一个对购买者而言信息极度可怜的情况下,销售者是也足够机会来实施欺骗行为的,说直白点是欺生,尤其是欺负一个外来者,首先他没有想过你会成为回头客(基本上非品牌店或者以非回头客为主顾的店铺大概率都会有这样的动机),其次,他料定了一个外来客尤其是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是比较容易上当的,而且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成本是相当高的,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其实这样的购买行为就是一种零各博弈,你想着别人的羊毛,别人想套的是你的羊。
回到购买行为的开头,现今大多数人购买电子产品都会选择在京东与天猫这样的网络平台上购买,如果想利用分期则可以有京东白条或者花呗来达到目的,或者是苏宁易购与国美这样的线下品牌店购买。互联网企业平台让消费者信息变得透明,可以网上货比三家;线下品牌店则是有信誉保证,会自觉遵守法律,在这样的购买模式下,至少彼此的交易行为不会成为零各博弈,顶多无法获得期望中的那么优惠。
其实现实中还有一些类似的场景,比如旅游景点与火车站附件的商铺(非品牌类) ,价格高且假货多。为什么?因为对商家而言,游客都是一次性的消费者,能宰一个就决不会放过一个。他们不过是基于信息对消费者不透明且消费者不会在返程途中发现自己上当后再来找自己算账(毕竟吃亏的钱比不上车票钱)。因此,一般情况下,购物的时候我都会主动避开这两个区域。
农村不好混,城里套路深,哪都不容易。希望大家一方面是不要有过于强烈的贪小便宜的想法,二是要有对信息真假最基本的判断力,否则,等着你的是不尽的套路与深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