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开题是一个很重要但是又很常规的工作。说重要,没有开题不能毕业,说常规,大多数的开题,在大多数的高校和学科都像是流水线一样,没有几个人通过不了。
然而事实就是,真的有人过不了。
去年的开题就碰到了这样的一个学生,据其导师说,从去年暑假开始就告诉他,开题通过不了,他就不能正常毕业,然而这个学生根本没拿着当回事,结果到了开题的时候,答辩的老师们一看,研究内容根本支撑不起毕业论文的框架来,最终结果:不通过。
今年又来第二次开题。我想,这回总该认真对待了吧,都已经有了第一次的教训。然而……
开题答辩安排当天8:00开始,老师们7:50都到了,而那位学生的电脑跟会议室的屏幕还没有连接成功,因为他不会操作。这次的开题,学科就他自己没有通过,自然没有其他同学陪着。只见他抓耳挠腮,着急忙慌,打电话请教,之类的,一系列操作,好不忙碌。最后没办法,他请教的同学建议他用U盘拷到会议室的电脑上,结果他又没带U盘,于是乎,他又按照那个学生的指点,到人家的办公室去借人家的移动硬盘,这一系列的折腾,就快到8:30了,终于,可以开始了。
PPT一播放,第一页标题页,就是一片空白。又是抓耳挠腮,解释一通,说应该是会议室的软件与他电脑的软件不兼容所致,老师们无语,也只好将就,等讲到了他工作比较关键的几页,也就是他目前的一些研究基础和仿真结果的时候,屏幕又是空白,也就是说他主要的工作,答辩的老师们在答辩的PPT都看不到。
如果答辩老师们较真,那结果可想而知……
最终,还是给他通过了,成绩是及格。
可是这个通过,我真的不知道是对他的优待还是对他的纵容。
最大的感觉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们经常会见到各种各样混得一般的人,他们会有各种理由,埋怨这个,埋怨那个,却从来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这个学生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都已经是第二次开题了,为什么不能提前做好充分的准确呢?已经有一次没通过的经历,难道第一次开题撞的南墙一点痛没有察觉么?难不成非要撞到头破血流,生命垂危才会醒悟?或者永远都不会醒悟呢?真的让人觉得又可怜又可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