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瞻瞻——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德经 . 第三十五章》
守住最大的形象,天下人都来归附。都来归附而不互相伤害,就安乐太平到了极点。乐声和美食,会让过客留步。
在本章,老子以大象形容“道”的状态,类似的词汇还有“无形之象,大象无形”等。“道”隐藏在万物的背后,其不能为直接的感官所捕捉,所以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易经. 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家认为“形而上者”是超越了一切的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形而上的本体。“器”是有形的存在,是“道”的载体。
“道”作为本原的存在,它的作用巨大。它无形而有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大象无所不容,是天地万物的归属所在。在本原上守住了大象,即与万物的本性有深入的联结,顺应了万物的发展禀赋,由此万物皆可自然而然的生长着。
治理国家亦是如此,尊重“道”,器重“德”,顺应人们的内在天性与禀赋,人们在心理拥有了归属感,在价值上获得了存在感。因为相互尊重,并彼此均得到了发展,大家相互协助且共享美好生活。
这种快乐祥和的“道”,就像美妙的音乐和鲜美的食物一样,让人不禁驻足且流连忘返。所以大道盛行之时,也是天下人向往归属之地。
《孟子. 尽心上》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说,我身上所拥有的一切已经足够齐备了,反省自己做到完全的真诚,就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快乐了。
由此可见,不管是道家的老子,还是儒家的孟子,都对万物及个人内在存有一份信任,并享受着内在“禀赋”和“真诚”成就自己后,所带来的那份快乐体验。即“往而不害,安平太”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我们又何尝不期待“往而不害,安平太”的亲子关系呢?又谁不往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亲子共同成长呢?
而解决之道,其实在本章的开始,老子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即善于运用“执大象,天下往”的教育之道。执大象是方法和理念,就是要善于学习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的知识,发现孩童内在天性与禀赋,并顺应其成长规律。
“天下往”是目标与归宿,即营建让家人与孩子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家成为每个人心灵的港湾。家庭那么幸福和谐,孩童如此阳光愉悦,所散发的美妙气息,说不定,也会如“乐与饵,过客止”一般,引人驻足,流连忘返呢。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