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2(静心而论1787):
针对当事人想要的目标
我们如果要想帮助当事人,就要找到他们认为对的、好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接受改变,才能产生动力;有时即使是负向的,也要探讨出负向背后的正向意义。
如果在会谈的一开始,咨询师或者家长询问当事人怎么做才能够帮助到他们时,他们一般会描述他们所关注的困扰或者议题,我们要他们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认真的听他讲,有时甚至是一些抱怨的背后也有期待,听他讲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他们曾经作出过的尝试,我们要听出来他们是否想有改变的议题,要引导他详细的描述他的这些议题,我们从这些议题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在乎的是什么,探讨出他想要的是什么,进了形成目标。
对于来会谈的当事人,大概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消费型状态、抱怨型状态和游客型状态, 但不要贴上固定的标签,有时也可以转化。如消费型状态的当事人,是自己有改变的意愿,主动来寻求帮助;抱怨型状态的当事人,就是认为自己没有问题,需要改变的是他人;而游客型状态的当事人,他认为他自己没有问题,也不愿改变,是被强制过来的 。
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他们自己的状态要区别对待;无论是哪一种状态的当事人,我们都要先认真细致地听他描述,他自己认为的困扰, 他们曾经也尝试过努力;我们要让当事人有足够的时间去描述他们的问题,并且让他们感到他们的所说被听见,被理解,然后邀请他们从“问题式谈话”到“解决式谈话”,双方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把焦点放在当事人身上,陪着他去梳理,协助他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成他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