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读书
抛开同期史料,仅从《三国演义》中,还原真实的诸葛亮

抛开同期史料,仅从《三国演义》中,还原真实的诸葛亮

作者: 昕爸 | 来源:发表于2018-05-03 08:25 被阅读0次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

        我们在当今书店里,能看到最多的《三国演义》版本,是明末清初毛氏父子对原“元末明初《三国志通俗演义》古本”所整理和修饰的120回《毛批三国》。虽然今天的人们都知道了《三国演义》不是真实历史,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光从《三国演义》中形成的成语、歇后语、诗词以及后世被评书,曲艺,戏剧等所编排的“剧目”的数量,都是其他任何古今著作所无法匹及的。甚至能以《三国演义》为题的电视剧,导演和演员只有下功夫表现角色的份。像之前的新《三国》,那些加油添醋的细节改编,却成了在制造瑕疵,也难怪,人家名字都不敢把“三国演义”四个字写全。所以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其实和原著是基本没有什么出入的。

        作为《三国演义》一书中的一号主人公--诸葛亮,其的“了不起”甚至被评为“诸葛大名垂宇宙”。虽然我们今天都知道了,很多桥段都不是史实,而是“凭空演义”的,即便“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这样实有其事的典故,和诸葛亮也没任何关系。

        但演义终究是演义、历史还是那段历史,用演义来研究历史肯定不可取,但用历史来否定演义,那世界就太乏味了,因为历史只有节点,过程早已逝去,任何史书都是对历史节点的演义,写史书的人可能什么事情都亲眼目睹了吗,不一样是道听途说。要不像《皇帝起居录》这样相对绝对的“正史”,谁会去出版,出版了又有谁会买,谁能无聊的去读这个,这最多只能当作研究事实的参照。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了一个通晓天文地理,医卜星相、奇门遁甲的人,一生文韬武略,甚至还有半人半仙的“呼风唤雨”,就差“撒豆成兵”了。如果站在蜀国甚至帝王之家政治需要的角度上,那诸葛亮样样说的通,最多否定他不是神仙罢了。就像开篇那张剧照中引用的杜甫所写《蜀相》一般,足以证明美化诸葛亮早已是从晋末就开始了的。

        但是今天,我想撇开“三国史料”,也不引用任何所谓的“三国史实”来横向对比。就完全像身处《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一书中一样,不断章取义,站在绝对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只通过原著本身内容来纵向对比,加以论证,不夹杂任何私人情感,来还原真实的诸葛亮。

        首先我想从《三》第80回入题。《三》第80回叙述的是“曹丕篡汗、刘备称帝”,曹丕称帝后,诸葛亮以“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上表,奏请刘备即皇帝位,刘备执意不从,诸葛亮以拖病不出,直到刘备亲访,诸葛亮又以“之前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但现已名正言顺”来劝说刘备继位,刘备以一句“陷孤于不义,皆众卿之所为也”继位了。不说历朝历代,汉朝就有帝王早夭,无子嗣继位的情况,兄弟继位也好,用过继的方式选堂侄继位也罢,要么就是皇室推举,或是大臣拥立。但作为汉中王刘备,虽为汉王,但身边实无汉臣,即便曹丕篡位,也不该自己登基呀。如果刘备作为皇叔,依然以汉王的身份来讨逆,岂不是更加名正言顺、更显伟大么。刘备自己也知道此举不义,那诸葛亮为何非要带头怂恿刘备称帝这不义之举呢。

        回到《三》第37回“三顾茅庐”,刘关张三顾茅庐前,有一首铺垫的诗相传为诸葛亮所作,头两句“苍天如圆盖,陆地如棋局”,再看刘关张到了草庐,草庐上醒目写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现在都已成了著名的诗句和成语,至今依旧被广泛使用,其中的微言大义自然也不必再解释。这就足以看出来,诸葛亮是一个志在天下,有着远大抱负,想着气吞山河之人。此时再结合第80回怂恿刘备称帝,可以纵观《三》,称帝对刘备没什么好处,但诸葛亮摇身一变,从军师成了国相。我承认《三》中的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从军师成为国相只是说明他的目光长远。刘备此时已经老迈,而且关羽之死对他打击很大,如果只还是皇叔也好、王爷也罢,刘备百年之后呢,刘禅的样子谁都看得见,即便他“继王位”,他不想再大动干戈、止戈为武可以不,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是国家,何以行宪”,此时诸葛亮想北伐,不就反而成了真的“名不正言不顺”了,再何来之后那么多的“奉诏讨贼”。

        《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描写的是赤壁之战之前,诸葛亮孤身赴东吴,以一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促成吴蜀结盟的故事。《三》第93回,武乡侯骂死王朝,描写的是诸葛亮其中一次率军北伐里,也是以其三寸不烂之舌骂死魏国司徒王朗的故事。当然,诸葛亮的口才出众,在《三》中体现的地方非常多,可为何选了这两处呢?一呢就是因为次数太多,无法一一列举;二是这两处也是《三》中对诸葛亮口才在不同的两个时期的点睛之笔。我们今天都明白“打人别打脸,骂人别揭短”,但在《三》中,诸葛亮正是用揭短来让对方无还嘴之力。如果真的站在公层面,这和谦谦君子的形象能匹配吗?如果说一句这言语过于尖酸刻薄,可否冤枉诸葛亮呢。

        《三》第49回,七星坛诸葛祭风,这个“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典故相信不用再叙述大家也如数家珍了。但往后到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这里说的就是著名的“火烧上方谷,客死五丈原”的故事,即便没有看过94版《三》,最新的《大军师司马懿》中也能看到相似情节。先且不说诸葛亮能呼风唤雨,即便能医卜星相,能不知到天会下雨吗?《三》中有诸葛亮原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也算是诸葛亮在战场之上的“最后遗言”。所以在《三》中,最后还是把诸葛亮还原成了人,而不是神。火烧上方谷就是诸葛亮在和司马懿赌命,最后老天还是眷顾了司马懿,没几天,诸葛亮就客死五丈原了。

        以上三个,属于《三》中相对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此已经可以得出结论了,诸葛亮的才能毋庸置疑,但是诸葛亮实乃“为成个人抱负,不顾他人死活”的伪君子。《三》的脉络大家都很清楚,魏蜀吴,蜀最弱,诸葛亮作为治世之能才,为何不先与民休养生息、积蓄国力,相信他的才能,拒敌方以境外绝对不是问题,为何出草庐起,就是不停的打打杀杀。刘备故亡之后,诸葛亮军纪如铁军法如山,打着“克复中原”的旗帜,连年征战。“先军政治”我们枕边就有,朝鲜呀!结果我们能看的到,人家现在也知道了与民休息,发展经济。

        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说的好听就如其《出师表》所说的冠冕堂皇,那不好听呢?弱国打强国,不说以卵击石,且就穷兵黩武不冤枉人吧。即便“火烧上方谷”,司马懿被你烧死了,你真的就能实现你的“宏图大志”吗。

        成都武侯祠的诸葛亮殿,可谓是华夏诸葛第一殿,在这个殿前有一副对联,后人名曰“攻心联”,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对于此对联,度娘的解释我绝对不敢苟同,无论你如何东拼西凑的引经据典来断章取义,证明这幅对联是在夸诸葛亮。我只说两点:为何度娘你从头到尾隐晦不说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事实;自1958年后毛公见到此对联后,我国前三代领导核心毛公、邓公和江浙民主席都对此对联赞赏有加,但我国的发展道路呢?却正是韬光养晦,全面以发展自身实力为先。

        以上我没有夹杂任何所谓的“三国史料或史实”,但接下来,我也想结果历史来聊聊《三》。《三》一书不能不惊叹历史和演义的完美结合,甚至是所有演义之间的无懈可击。就好比上段“火烧上方谷”司马懿真被灭了,《三》也写不下去了,蜀国国力都已经快破产了,诸葛亮即便没死,他还拿什么来打。如果不是司马懿在和曹爽(也可说为曹氏一族)争权,蜀国还有可能有苟延残喘那么多年的机会吗。《三》之所以风靡,也不得不说晋朝的无能,司马懿确实运气好,命长,可惜了被司马昭这种诡诈之人继承衣钵,西晋三个皇帝,一个比一个不务正业,才有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说的好听叫“三国两晋南北朝”,其实后来的东晋已沦为偏安东南的“六朝”之一。p.s.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可和东晋有解不开的关系,没有司马懿,南京也不会有六朝古都之名,这“六朝”可和朱元璋建都南京没半毛钱关系,如果算上所有建都南京的朝代,那可谓“十朝”了。

        关于《三国演义》,真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说,比如人物三不明:貂蝉生死不明、徐庶下落不明、关羽来路不明;人名三不明:有姓无名-乔国老、有名无姓-貂蝉、无名无姓-都邮;三妻:刘备撇妻、吕布恋妻、刘安杀妻。。。太多了,有时间再和大家一一到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抛开同期史料,仅从《三国演义》中,还原真实的诸葛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tk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