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的期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出现攻击行为,有的毁坏物品,有的攻击他人。小宝宝出现攻击行为在3-6岁时,会达到高峰期,10-11岁的时候会出现第二次高峰。总而言之,宝宝的攻击方式,有语言攻击和暴力攻击两种方式,女宝宝前者居多,而后者多数体现在男宝宝身上。按攻击的性质可分为硬攻击和软攻击两种方式。硬攻击是公开的挑战和破坏,主动地进攻,而外向性的孩子和男多采取这一方式。软攻击用磨蹭、哭啼、软磨硬泡的方式迫使父母同意他的要求,不管这种要求合不合理,内向性的女宝经常使用这一方式。孩子的攻击行为就性别而言有着明显的差别。
小孩钟情“丛林法则”,崇拜“弼马温”,别让孩子的攻击变犯罪
通常情况下,男孩相比女孩有着更为突出的攻击性,男孩一旦受的攻击会急切地向对方施以报复,若任其发展至成年,这样的攻击方式会转化为犯罪行为。曾有一心理学家说过,有的孩子语言能力有限,他们的减压方式是激怒和欺凌他们的伙伴,这也是唯一减压的方式。从小攻击性就强的儿童,若对其行为不加以克制,成年后,难以适应社会。所以,当孩子常有攻击行为的时候,父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很多幼儿的心理状态像极了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不分善恶,强者为大。其只会觉得可以攻击、干涉、指挥他人,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和重视,就是炫耀和展示自我的方式。大人往往把这类孩子看作是犯了多动症、调皮捣蛋、破坏、不听话的孩子。事实上,宝宝的破坏和攻击行为从某些视角上讲,是一种符合逻辑、积极意义的行动,这恰恰也是在表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发展。幼儿经攻击行为来证实自身力量,同时,吸收父母的注意力。因此,孩子的行为经常会是父母引导的结果,玩伴之间的模仿和鼓励也是助长其攻击气焰的因素之一。那些攻击性强的幼儿同样会受到其余孩子的“尊敬”,软弱的宝宝会跟在他后面当“小弟”,自然让他的强者意识得以助长,这貌似是孩子间的“丛林法则”。
攻击行为的出现也有遗传因素在里面。可馨育儿说馨妈提醒:另外,环境和家庭因素也是非常关键的。婴幼儿时期是攻击行为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年轻的父母会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各种所需,食物也是优先提供给孩子,甚至不让孩子跟其他人分享,这样就易让孩子出现吃独食的习惯。父母娇惯和宠爱很容易导致宝宝横行霸道,一不顺心就会采取攻击的手段去宣泄不满情绪,甚至 以攻击别人为乐。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体罚和责骂,极易出现抵触情绪,这样的情绪如果转嫁的别人身上,就会出现攻击行为。如果孩子常看暴力影视,玩暴力游戏,也会强化孩子的攻击心理。
如何避免孩子形成攻击行为呢?
1、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和大人经起来,小孩子的行为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事实证明,若孩子生活在亲和力强、充满爱心的家庭,宝宝的攻击行为就会明显降低。父母需对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不让宝宝接触到具有攻击倾向的环境,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讲攻击相关的话语。
2、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
适当制止孩子的攻击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唠叨,也不要乱扣帽子。因此,这样会对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障碍,且大人的过分关注反而会助长宝宝的攻击、破坏行为。当孩子有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父母应漠视之,让孩子自己做出反省,可打骂和训斥。大人冷处理如果能和亲善行为互为配合,则达到的效果会更佳。
3、父母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
对于具有攻击性的独子或独女来说,父母应给予更多的关怀,日常生活中多使用一些有趣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彻底改掉孩子的攻击行为。在孩子出现紧张情绪或大动肝炎时,可领着他去打球、跑步或进行棋类活动等。培养孩子对文化的兴趣,通过音乐、绘画对孩子的兴趣进行熏陶。
可馨育儿说Tips
总而言之,对待攻击性的幼儿,父母需要多强调温和教育,尤其是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善良的品格和博爱之心,这是因为,在幼儿的成长进程中,往往缺乏的正是这些优秀品质。可让孩子饲养小动物或参与献爱心活动,培养怜爱之心,最终清除掉滋生攻击行为的土壤。
你的孩子出现过攻击行为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给大家。可馨育儿,一个有温度的自媒体。本平台提供的科普信息仅供参考,并不作为疾病诊疗依据。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孕育健康问题,或喜欢我们的育儿知识,记得收藏关注分享哦,你的关注,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图片来源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