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谢作诗受聘那空沙旺皇家大学兼职教授。以下是谢教授以经济学的视角,就国内学生上大学的另类看法:
谢教授尽管也协助做些招生工作,但他也衷心认为,绝对不是人人都要上大学。文学、艺术之类的专业他不太不懂,所以没有发言权。然而其他专业,包括理工科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谢教授认为:如果没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读大学就是浪费青春。哪怕做个学徒,学点技术也比浪费四年青春强。社会更需要的是懂点实用技术而不是只懂得一点抽象理论的人。
再说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只要你有心,大学课堂上的东西你都可以在网上学到。
当然,如果你决意读大学,那么我的建议是尽可能到国外留学。
理由是,中国实行教育管制,学校是面向教育部办学,而不是面向市场、面向学生办学。这使中国教育严重扭曲。
在这种办学体制下,学校、老师不可能把主要心思花在学生身上。想想吧,经费主要是财政拨款,学校不能自主收学费,假如你办学的话,你会把主要心思用在学生身上?
学校、老师不把心思花在学生身上还是小事,根本问题在于,教育部要管理这么多学校,总要搞一个评价指标吧?假如你是教育部的官员,你会搞出一个什么指标?不管你内心真实想法如何,你只能搞一个好观察、易度量的数量指标,至于这个指标是否合理,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指标必须是拿到桌面上大家都没有什么好说的,否则,即便我是秉公办事的,但别人说我背后搞了猫腻怎么办,岂不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这就是花别人钱的内在困难。
假如花的是自己的钱,那么爱怎么花就怎么花,别人没有什么好说的。当然花自己的钱是不可能乱花的。但教育部官员、公立学校的官员们花的是国家的钱、花的是他人的钱啊。这就是我们的高校以文章课题获奖的数量、级别来进行学术评价的根源。这也是我们必须搞应试教育的根源。朋友们想想,如果我们的大学不搞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搞什么特长生、素质加分,以这种方式招进来的学生会真的是有特长、素质突出的学生吗?如果我们的大学不搞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你说是有利于官员,还是有利于老百姓,真的能搞办出更好的学校吗?
私立大学可以搞个性化发展、办特色。但是公立大学、面向教育部办学,是不可能有特色的,是不可能有个性化发展的。这就是我们天天说素质教育,到头来还是应试教育的原因。
奈特曾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他有五个学生获得诺贝尔奖,可见这个老师很厉害。他有一位学生毕业后二十年,儿子长大了,也想学经济学。这位学生想,自己的母校是名牌大学,自己的老师是大牌教授,于是就把孩子也送奈特那里去学经济学。有一年儿子把考试的卷子拿回来跟老爹讨论。毕竟老爹也是芝加哥大学毕业的,也是学经济学的。老爹一看,这不是二十年前老师考自己的卷子吗?想不通,于是千里迢迢找老师去了。见到老师,说:老师啊,您就没有背的题考吗?怎么拿二十年前考我的卷子原封不动地考我儿子呢?你猜奈特怎么回答?奈特说:题一样,答案不一样嘛。朋友们想想,这事要在我们大学,校长不把我开了才怪。
张五常也讲过,当年他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A4纸他答了满满一卷纸。老师给了他满分。事后老师见到他说Steven(张五常英文名),你答的什么,我看不懂呢,所有我给了你满分。朋友们再想想,我们的老师,可能因为自己看不懂就给学生满分吗?
国外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才是好问题。我们呢,从小考试,都有标准答案,最多只有最后一两道题是论述题,可以发挥一下,但仍然不能偏离要点。大家回忆一下,是不是这样?
国外的学校,学生的成绩是保密的。学生是自己跟自己比,谁的进步大,谁的成绩就高。也许我的绝对水平比你高,但我的成绩可能比你低,因为我的进步没有你大啊!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不个个都是好学生?!怎么可能不个个都充满阳光、朝气勃勃、自信满满?!
我们呢?用一张卷子大家互相比。明明你在这方面有天赋,我在那方面有优势,但是偏偏要用一张考卷论高下。要排名,要在墙上贴小红花。这怎么可能不扼杀人的个性呢?怎么可能每个学生都阳光、自信?怎么可能不人为制造很多“差生”呢?
有人说,我们的教育就是打砖。这个比喻很贴切。这种教育在过去也不算什么大问题。但在即将进入人工智能的新时代,这样的教育就是大问题,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人将一无是处。
在人工智能时代,很多事情机器能做了,而且绝对比人的效率高,那么还要人干什么?因此教育应该最大程度地张扬人的个性,培养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因为只有这些,才是机器不能替代的。可是我们的教育,这纪律,那约束,七不准,八不说,连原版教科书的使用也都有所限制了,这样的教育,能够张扬人的个性?能够培养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
我们的大学其实并不希望学生有个性、有批判精神、有创造力,平平安安出校门才是学校的最优考虑。一进校,就给你军训,军训的主要科目就是走正步。你的步子比别人抬得高一点、低一点都不行,这样的教育是为了张扬个性?所以在国外的课堂上,学生都是抢着回答问题,甚至还没有想好答案,就抢回答问题的机会了。我们的大学课堂是个什么情况呢?我不说,朋友们可以趁上课的时候,在教室的窗户边看一看,看一看就知道了。在我们的课堂上,点名都很少有回答问题的。步子抬得高一点或者低一点都是错误,都要被同学取笑,怎么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冒答错问题的风险呢?
总而言之,国家办教育,与多样化是格格不入的,是不可能允许个性化和特色发展的!
没有个性化和特色,大家就只能在应试教育的生产线上制砖
因为没有特色,学生和家长当然只能选择重点大学了。
因为没有特色,那么用人单位当然不妨尽量选重点大学的毕业生。
本来,文凭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力。但是能力也是一个不好观察、不易度量的指标。假如都是私人经济,那么可以用这个不好观察、不易度量的指标来选人用人。但假如政府主导经济,国有经济、事业单位比重高,那么花别人钱的困难就又出现了。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花的可不是自己的钱啊,因此也要使用好观察、易度量的指标来选人用人。否则怎么行,明明是我的亲戚朋友,或者背后给了我好处,我却说他能力强。反正好处我个人收获了,造成的损害却由全社会来承担。为什么不这样干?拿文凭、学历一刀切,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事。这就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选人的时候经常拿文凭、学历做门槛的原因。
德国那么发达,也只有50%的学生选择上大学,其余选择读职业技术学校,学技术。但是中国人人人都想上大学。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不理性,而是在政府主导经济、国有经济、事业单位比重高的国家,人们不得不重视文凭、学历。人们重视文凭、学历恰恰是理性。
公务员队伍庞大,国有企业的数量与规模膨胀,学校医院等传统国有事业单位不肯向民营化转变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对人才的鉴别就不得不依赖于学历标准!
所以我的建议是,本来没必要都读大学,但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性,你要拿文凭的话,在选专业和选学校之间,要更看重学校,要优先选择名牌大学。在国内读大学和国外留学之间,有条件应该优先选择在国外留学。有人说,在中国一等人做官,二等人经商。当我们不好决策的时候,就看看官员们、企业家们把孩子送哪里去了,他们的孩子在国内读大学吗?
留学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可以开阔视野,结交朋友,捕捉一些特殊的商机。
大家知道到欧美留学是要老师写推荐信的。但中国老师都是胡乱吹。后来欧美很多常青藤大学就不再相信中国教授的推荐信了。肖仲华老师的儿子在美国留学,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休学办起了中介公司,邀请美国教授来中国讲课,师生见了面,交流了,美国教授就愿意写推荐信了,就解决了中国孩子留学美国的推荐信问题。如果你不留学,就算知道这样的商机,也做不了啊,因为你联系不上美国的教授啊。在泰国,药品保健品作假是要判死刑的,因此泰国药品保健品绝对是真的,有人就做这种代购。我就帮人买过燕窝。中国代孕是非法的,但泰国是合法的。我有朋友就做这样的中介服务。如果不懂泰语,这机会不容易把握吧!
热诚欢迎大家来那空沙旺皇家大学留学!
经济学教授|上大学的另类解读
——产业向哪里转移,您就把孩子送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