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有用吗?
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布莱恩·卡普兰(Bryan Caplan)最近出了本新书,叫《对教育的指控》(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最新一期的大西洋月刊杂志刊登了这本书的节选,咱们隔壁的《马徐骏·世界名刊速读》专栏已经对此作了详细介绍,这里我把卡普兰的观点给你大致说说。
卡普兰的观点是,对个人来说,上大学或许很有用,但是对国家来说,大学正在浪费资源。
这个观点可不是卡普兰突发奇想,这是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共同的看法。
卡普兰列举了几个关键事实,有些你知道,有些你可能不知道。
第一,大学教育非常贵。我们专栏多次提到过,现在美国私立大学一年的学费加上生活费,等于一个中等家庭的全部收入。这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你还把四年宝贵的青春花在了大学里,在此期间你一分钱没挣到,不为社会创造任何价值。
第二,大学其实并不能让人学会很多东西。你是上了很多门课程,但是如果毕业以后不直接使用那些知识,你很快就会把它们全忘掉。
那你可能说,不对啊,具体的知识并不重要,大学真正教给我们的就是忘掉了具体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比如说科学的思维方式。但你这可能是一厢情愿。
现代人需要懂一点统计知识才能理解一些新闻事件,统计的观念很重要吧?有人测试表明,心理系的大学生经过四年学习,统计观念确实增强了,因为他们始终在运用这些知识 —— 而化学系的学生也上了概率统计课,可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在真实世界使用统计观念。
卡普兰教经济学,他测试了40个经济系大学生,结果是四年下来,真正掌握了经济学思维方法的,只有4个。
有人测试了大四学生的基本逻辑推理能力,发现和大一新生水平一样。
这些结果让人非常无语,等于说大学四年白上了。那为啥还要上大学呢?这是因为 ——
第三,大学真的很有用。大学的用处并不体现在知识上,而是体现在工资上。大学毕业生的入行平均工资,比高中毕业生高73%,而且这个差距还在不断增大。
但是请注意,这个作用只是针对个人的。
第四,对个人来说,每多受一年教育,你的收入会提高8%-11% —— 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国民的平均收入只会增加1%-3%。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如果全国所有人都上大学,大家的收入并不会因此提高多少 —— 但是如果你*比别人*多上了大学,你的收入会有明显提高。
比如说,有人统计了美国的500个工作岗位,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这20年间,这些工作岗位的入行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了1.2年,可是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基本没变。同样的工作,过去高中生都能干,为啥现在非得用大学生?
在经济学家看来,上大学的真正目的,是发出一个信号。
信号系统
“信号”,是个很重要的经济学思想。信号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不充分均衡》这本书中有个比方。比如现在有人建了一个魔法塔。进入这个魔法塔对你没有什么直接的好处,而且一旦进去,你必须待满四年才能出来。但是这个魔法塔真有魔法:它会识别人 —— 只有智商超过100、而且拥有一定意志品质的人才能进去。
那你愿意进去消耗四年时间吗?先别着急决定。先想想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个雇主,你会怎么看待魔法塔。
雇主会优先雇佣从魔法塔里出来的人。因为这些人证明了自己的智商和意志品质。那些没进入过魔法塔的人也许也有高智商和意志品质,但是他们无法向雇主证明这一点。
进入魔法塔,你就发出了一个明确的高智商和优良意志品质的信号。有这个信号的人越多,没有这个信号的人就越不利。
这个魔法塔就是一个两因素系统:雇员需要发出信号,雇主需要接收信号。这个系统会非常稳定,以至于哪怕有人在魔法塔门口收钱,还是会有人抢着要进。随着想进入魔法塔的人越来越多,魔法塔还会提高准入要求,比如智商要超过120、还得有一项文体特长才行。
这个魔法塔,当然就是大学系统。大学系统一旦建立了声望,你说我再搞个别的系统与之竞争,那都是几乎不可能的 —— 因为最先去新系统的肯定是那些智商不到120的人,结果就是不进大学就等于承认自己的智商不到120。
这就是信号的作用。哪怕上大学什么都学不到、哪怕上大学又花钱又花时间,只要大学能提供这个明确信号,人们就必须得想方设法上大学。如果别人都上大学了,你就更得上大学,这也是为什么各种工作的学历要求水涨船高。
宁可做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儿,也要发出信号,这个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有些雄性鸟类有非常漂亮的尾巴,其实这个尾巴太大了已经影响到了它们的灵活性和生存,那为什么还要这个尾巴呢?因为尾巴是一个信号,能够向雌鸟宣告自己的身体强壮,能负担得起这个累赘。为什么有人喝酒要喝到自残的水平?这也是证明身体好的信号。穿戴奢侈品,更是发信号。
“对自己不利”恰恰是高水平信号的特征。发信号的代价越大,这个信号才越可信。
——万维钢 日课064 | 《不充分均衡》3:大学教育和吹捧文化的共同原理
能减肥的“食物”
之前也有人问过,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吃了以后能减肥的食品呢?
确实有,那就是冰水。
水本身是不包含任何营养物质的热量,但是水是有温度的,如果是冰水,比如说0摄氏度的冰水喝到肚子里,我们是需要用体温给水加热的,等于喝冰水导致我们耗费了自身的热量,于是就有减肥的效果了。
那么喝冰水的减肥效果理论上有多大呢?
我们也可以算一算,把1升0摄氏度的冰水加热到37摄氏度需要37千卡的热量,那燃烧1克的脂肪是9千卡的热量,所以喝下1升冰水相当于减了4克的脂肪。人一天喝下去2升水是很正常的,假如他喝的都是0摄氏度的冰水,那就相当于消耗了8克的脂肪,这大约相当于跑步1公里的消耗。
不知道听完这个结论之后,是不是有一些向来都对冰水避之不及的女生现在打算把每天的饮用水都改成冰水了。
——卓克《109|发展:啤酒肚是啤酒造成的吗?》
考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误会考试了。以前大多数人认为,学习发生在对信息编码的过程中,让孩子读书,或者让孩子亲身体验就可以塑造记忆;大多数人也以为提取只是检测学习效果的工具,它本身没有学习作用。就像是用秤称一下水果,并不会让水果增加,也不会让它变少。
所以,大家都把重心放在学生编码知识的过程中——孩子们,好好听讲,好好背,记得在书上把重点画下来。而最新的认知科学成果表明,提取记忆过程,特别是用考试为手段的提取方式,不仅有学习的作用,甚至比简单的重复学习效果更好。
听到这里,你会不会有些疑惑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考考考,也不觉得效果怎么样啊?我们之所以觉得考试没有用,是因为我们没有设想过如果所有学校都没有考试会怎么样?没有考试的话,我们的学习效果才会真正地大打折扣。
反正要考试,要用它来帮助我们提取记忆,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那要怎么做才能有效利用考试呢?提高考试效果的正确姿势,是端正态度。对,你没听错,端正态度。你考试之后会查看试卷吗?还是看一眼分数,脑海里就光想着是否应该回家邀功,或者躲闪着不告诉父母?只关注于考试的分数和在班上的名次,就不是正确的态度。
研究者发现,如果考试没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那可能是因为考完后没有“检查”和“反省”。你可以帮助孩子端正态度,拿到判了分的试卷之后引导他思考这几个问题:你因为哪些原因造成错误?没有理解某个概念、不够细心、没有想出解题方法,还是其他原因?下一步你打算怎样改进学习方法?通过反省,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好了,说了那么多考试的好处,你在日常生活中怎么运用呢? 记住一个原则就行了:多让孩子回忆,把当前知识与过去知识联系起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跟女儿读书的时候,不会一直是我读、她听。当她还不认字的时候,我读几遍书,她大概了解故事情节之后,我就让她讲故事给我听。这就是一种记忆的提取,也是一个小考试。
那么,她有时候记不太清楚,有遗漏的地方怎么办呢?我就给她提示,帮助她回忆,直到最终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她自己讲过一遍之后,故事就记得比较牢了。
平时跟孩子聊天,也可以有意地提醒孩子。比如我女儿在背古诗的时候,我就提醒她了,我会隔一阵子随机抽查这些古诗,而且我还真的做了。被随机抽查的预期建立起来以后,我女儿的学习和记忆效果就大大提高了。
——魏坤琳《126 | 考试,学习的好工具》
绝对敌人
基督教的第二个发明,是“绝对敌人”。
敌人这个概念早就有,但是对绝大部分早期社会的人来说,敌人都是暂时的。双方发生利益冲突了,你是敌人;冲突解决以后,就不再是敌人了,甚至可以化敌为友。
但是基督教的敌人,跟利益没关系,跟敌人具体的行动也没关系。只要你不是基督教徒,你就是异教徒。在基督教内,如果你的思想不是那么正统,那你就是“异端”,那也是永恒的敌人。只要是敌人,就不可讨论,不可妥协,无可商量,必须斗争到底。
这也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区别。虽然都是一神教,但犹太教仅仅局限于犹太人,他们并不关心别人的信仰和生活。基督教则是一种普世性的宗教,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目标是要传教到全世界,而不可能与异教徒和平共处。斗争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信徒终身的使命。
这样做,对于基督教的凝聚力有非常大的好处。
第一,和绝对敌人的永恒斗争,可以增加本集团的内部凝聚力和活力;
第二,可以把自身的一切失误、困难、挫折归因于绝对敌人,这就能推卸责任,让自己保持永远正确。
你看,我们经常说,美国要放弃冷战思维,什么意思?
就是这种“绝对敌人”的观念已经不只是在宗教里有了。美国很多人的政治思维里,就充满了这种东西,从前苏联到恐怖分子,美国的国际政治话语里,永远需要一个假想的敌人,这其实也是基督教的遗产。
——罗辑思维《第413期 | 基督教的四大发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