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这本书不止一位老师推荐过,去年我就曾读过2、3遍,那时候读是因为选了这本书写拆书稿。
然而读了几遍之后发现,这本书中的内容似乎与我们现在的写作方向不相关?
这本书收录了美国51位最有经验的杰出新闻从业者对非虚构写作的经典心得,在读的过程中,我总是很难跳出书的框架,觉得这是给新闻从业者写的书,关我们什么事?
经过一年的学习和思考,我慢慢发觉,写作其实是相通的。
并不是说写网络小说的人就不会读世界名著,并不是新媒体工作者就不去读书看报,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涉猎知识。书没有合不合适,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读书是要读其中对我们真正有用的。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重新将这本书读了一遍,今天先来分享两点小感悟:
01、真相存在于言行之间
“我从小就是听着那些普通人的生活长大的,而且我觉得他们很有趣。”
作家盖伊·塔斯利在《深入私人生活》这个章节中说了上面的话。
对于记者而言,这句话的含义是要他们深入到采访者中间,去观察他们真正的生活状态,从而写出真正贴近他们生活的文字。
而我的理解却是,素材是源于生活的。我们可以像他们一样,保持好奇,通过调研、信任以建立关系来了解真实生活。
也就是老师们常说的,向牛人学习的最好方法是,靠近牛人。
我所接触到的几位老师,都是这样做的。
他们花费心思去链接别人,甚至不惜付出时间和金钱,去近距离观察牛人。看牛人是如何学习的,是如何工作的,又是如何精进的。
我们总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确实是如此。前段时间小伙伴去参加了一场线下分享会,回来后在圈里发了一条感慨。大概意思是,富人的玩儿法,穷人不懂,连玩儿都玩儿不过人家。
如果我们不去近距离观察,近距离体会,又怎么能够知道这个世界其实如此美好,还有很多等我们去发掘呢?
因此,这一条内容,可以运用到我们日常的搜集素材中,也可以激励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02、想法事关生死
记者戴维·哈伯斯塔姆在《叙事性作品的想法》这个章节中说到:“要想讲一个好故事,就需要有一个好的设想,一个关于为什么这个故事能行的好想法——也就是说,关于这个故事到底要讲什么、它跟人的生存状况有什么关系的好想法。”
这段文字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
①要写的故事到底讲了什么?
②它跟人的生存状况有什么关系?
③你必须把你的故事跟某种更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简单来说,第一个要点中,要求我们切中重点。这一点在之前阅读的《精简写作》中也有提及,就是要求我们把一件事情讲清楚,不要着急忙慌就去写第二个要点,反而什么都写不好。
第二个要点要求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比如某明星因为婚姻危机上了热搜,会有不少吃瓜群众围观看热闹。但如果你单纯只是写明星事件,那就必须与热搜发布的时间很接近。这一点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很难。
那怎么办呢?从明星的婚姻联系到我们的生活,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事,我们自己的婚姻状况是什么样子的?只有让大家感觉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才会引起共鸣,激起转发欲哦。
第三点说的是引深。这里的“深”指的是深入,简单点儿来说就是结尾的升华,也就是读了故事后,读者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报刊专题作家莱恩·德格雷戈里说:“如果你能在一个故事里发现一个带有普适性的真理,哪怕这真理很傻,傻到像‘人就是喜欢在酒吧里乐呵一下’这么傻,那也是很重要的。”
我认为这句话可以充分说明第三点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这样才容易引起共鸣,同时有利于文章的传播。
以上就是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