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有一本从日本引进的名为《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的图书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书里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从5岁生日开始,小阿花每天早上都起来做饭。这是她和妈妈的约定。得了重病的年轻妈妈,逼着幼小的女儿阿花学习力所能及的厨艺:如何拿菜刀,如何洗菜,如何做饭。

在这位妈妈看来,和做饭比起来,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因为会做饭就意味着能活下去,只要会做饭,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爱孩子,就要教会孩子独自生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必然和劳动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劳动的人也是没有价值的人,对别人来说只是一份负担。
要想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孩子平时劳动太少,渐渐地他会连劳动的意识也没有了,再接下去劳动能力也会慢慢丧失。

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小到洗他自己的手绢、袜子,大到帮父母做饭打扫卫生,要让他意识到,有些事是他分内的事,父母不要替他去干。
我们常说要让孩子“自食其力”,其实在这个词的字面意思背后表达的是每个人对自我的一种责任感,当孩子意识到这就是我的活儿,我应该去完成,当我觉得办不到时,要努力地去想办法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培养出来了,意识也培养出来了,责任感也有了,那么这个人的价值自然也就提升了。
热爱劳动的人,性格会比较好,事业往往也会比较成功,因为这样的人不容易依赖别人,不会随便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给别人。
很多家长也知道要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但在实践中经常感到为难:孩子在小学阶段,课业负担不重,当然可以让他多做点劳动,但是等到孩子上中学了,学业负担重了,劳动与学习发生冲突,该怎么办呢?这时家长往往就会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认为其他事情可以往后放一放。
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了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那些不爱劳动的孩子,每当他在学习成绩上出了问题,或者是跟别人相处有问题时,他会更多地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相对来说,懒散的孩子学习成绩更有问题,勤快的孩子反而学习效率更高,包括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更有效,责任感更强。

正是由于更具有责任感,这些勤快的孩子在学习中也就更具有主动性,这种主动性非常重要。一旦孩子觉得很多事情别人都可以替他去做,他的主动性也就慢慢地丧失了,包括学业上的主动性,他的学习热情会受到很大的损害,成绩自然不会理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