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还在漂泊,所以搬家对我来说是相对稀松平常的事情。有时因为房子被房东收回去,有时因为工作变动,我喜欢住在离公司走路上班的距离。
搬家是件头痛的事情。劳力还劳神,大收拾时,越收拾越发现各个角落冒出似乎永远装不完的东西。看着一屋子狼藉,绝望到甚至会幻想,如果有个魔法棒,我biu一下,就能让这个屋子的东西变到几公里之外的另一套房子里,并且还归整齐了,那该多爽。(敲黑板划重点:这是刚需啊,虽然有点低频)。
这次搬家和以往相比,却和以往有点不同,甚至发现了搬家收拾的一些小乐趣。
■
断舍离
这次搬家,把收拾的时间往前置,而不是等到最后几天才火急火燎的开始。没几天收拾一小块区域,比如今天花1小时收拾杂志,明天花小时收拾鞋子。
并且在一切开始之前就给自己下了个规则:凡是过去的1年使用频率不超过5次的包/衣服/鞋子/文具/装饰,一律扔或者送或者寄回家。
这是个太明智的规定,以往看到一个东西都会纠结于“要不要扔呢,还是蛮新的呢”,现在的发问变成“过去的1年,你用了几次”,默默回答“3次”之后,立马神经反射到“低于5次就扔”的规定,扔的有理有据、坚定有力。
我们总是会有这样的错觉,“这篇文章先收藏以后再看”,“这个包包等适合的场合再背”,“这本杂志这段写的很好,以后还是要翻翻的”,这些所谓的“以后”,就好像那句“我们改天约哦”,转头就忘记了,不会有“改天”,也不会有“以后”。
所以,想明白这点,手起刀落的时候,就不会心痛,哪怕当初花了几百几千银子,总是要向生活交些学费的。
相比较这些放了1年还崭新崭新的物件,那些被翻的页脚旧破的书、写到最后一页的本子,更值得被人带走。
■
轨迹
收拾的过程,我容易停下来,手上拿着一个物品,一屁股坐到地板上,陷入摆弄和发呆的状态。
比如说前几天在抽屉角看到小铁罐,一罐的硬币,这些是我从大学开始去到的各个地方的不同币值的硬币。我框当当把它们倒在地板上,开始按照国家和币值排列,边排边陷入和它相关的人和事回忆中。就像放电影一样,只是这个电影并非杜撰,是真实发生的,它发生在过去,自己是其中的一个演员。
一个物品,并非是毫无来由的出现在这里。它隶属于当时的你,它存在在当时的你的生活中,是从一个侧面,反射了当时的你的状态和品味。我曾经收拾出一大袋暗色调的上衣,这和现在的我的穿着风格是完全不同的,我不喜欢暗色,尤其上衣更加不会选择暗色。但是仔细想想这些衣服出现的时间,那段时间现如今回忆起来,确实并非阳光。
回忆有时是骗人的,但有了这些“证物”,会让这段过往更立体、更真实、更客观。从某种角度,这些东西就是在岁月这条长河中,我曾经走过的轨迹。
■
你还在
我现在租的房子,房东说他买的时候1万/平,现在是10万/平。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又何止房市呢。
这么多年,很多东西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是当我翻出李健的演唱会票根,一个小盒子的书信明信片,2010年的老白茶饼,那几本翻得发黄的书籍……
我想到,那个当年和我一起去看李健演唱会的好友,那些曾经彼此留下文字的人、我喜欢的茶、我喜欢的书。
这么多年,你还在。
而且还将继续陪伴在我的生活里。
冯唐说,如果想宇宙间不易吹散,需要一个核。
而这些,想必就是构成我的核的重要元素吧。
■
审视
我一般不会扔书,即使现在看来是多么脑子进水才会买的书,我会选择寄回家。所以在我老家,有一个大书柜,上面放着从高中开始起购买的各种书籍。
每次回家的时候,我都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摩一遍。在这个书柜里,有些书唯一的意义是作为我曾经的记忆而存在,这辈子应该不会去翻。比如说安妮宝贝系列。这么腻的文字,曾经也是我的枕边书。虽然说出来有些不好意思,但不可否认它曾经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同样的道理,在搬家收拾的时候,把一类的东西同时摊开,目光所及之处,并不是单纯的物件,而是借此审视过往的人和物,过往的自己。
在看起来忙忙碌碌、热闹无比的生活中,却也充斥着喧嚣嘈杂,我们很多时候光顾着赶路,却忘记了方向。所谓的“不忘初心”,并非是件容易的事。
古人的所谓“每日三省”,大概也是这样吧。
■
必需
我有那一瞬间,看着屋子里的一切,逼问自己,如果只能搬走10件东西,会是什么?如果只能搬走5件呢?如果只能搬走1件呢?
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这些东西都不能带走,又会怎样?
回答是,不会怎样。但是我要抓紧时间把这一切都用文字记录下来。
在我看来,文字才是真正不朽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