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班这点事儿
如果可以,想想五年后的生活

如果可以,想想五年后的生活

作者: 忽夏 | 来源:发表于2017-09-25 19:02 被阅读88次

    你的五年后是什么样子?你有想过这个问题吗?

    最近碰巧听了一场关于《遇见生涯大师》的分享会。作者吴沙用自身经历与大家分享为什么总有人会迷茫,以及,如何去克服它。


    人到一定时候总会对人生做反省和领悟,尤其是当经济达到一定水准后,他们开始回归内心。

    五年后你想要怎样的生活?

    “吃了吗?”

    “在哪发财呢?”

    “你幸福吗?”

    这是三个非常有特色的打招呼方式,代表着不同时代人的追求。

    幸福观是什么?没错,钱非常重要,可如果仅仅以经济为导向,以钱为目标,整个人都会变得极为浮躁。

    最近经常听到朋友说起一个词:中年危机。危机,应该也算是迷茫的一种吧。在剧中的老金看来,很多所谓的迷茫和猜忌引出的烦恼,其实都是太有钱烧的,或者太清闲闹的。这种极端案例可能只是占据很小一部分。那么如你我般在职场的普罗大众,为什么会遇到使不上劲的乏力感?

    吴沙分析说,在一个单位待的时间长不要紧,但如果在同一个岗位待得太长,就容易遇到瓶颈,没有动力,甚至连去更换新岗位的勇气都没有。

    他曾经在高校做了8年老师,他的切身体会就是,在体制内想活好,一定是最听话最守规矩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用了8年时间获取领导和同事的普遍认同。

    2007年,他参加一个培训的时候,导师让大家闭上眼睛,想想看未来五年后有一个你最想要的东西在你面前。

    他闭上眼睛,却突然泪流满面。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喜极而泣,恰恰相反,是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想不出来,那个目标是空的。

    他第一次觉醒,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第二次觉醒是在2008年,他的人生中遇到了一个最棘手的案例。

    一个原生家庭问题重重的学生准备跳楼自杀。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吴沙就像电视剧里的谈判专家一样,爬上楼顶跟他进行了三个小时的对话。最终成功把那个想轻生的学生劝了下来。

    他知道,如果一个人下定决心去死,他早就跳了。他在等什么?他就是在等另一个人来告诉他:你活着是有价值的。

    这次经历对吴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学生之所以会想要轻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太脆弱,无法改变命运和生活。

    于是,吴沙再一次警醒:“那么我的呢?我能掌握吗?现在的生活是我真正想要的状况吗?”

    那么,你的呢?

    当你自己不负责自己的人生,就总会有人对你的人生指指点点。尽管他们自己也未必过好了自己的人生。

    目标与惰性在拔河

    人这辈子有两个力量在牵引。一个是目标,另一个就是惰性。它们永远在你的心里拔河。有时候双方都会有不少外援,但最终结果始终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当目标越清晰,就会越有力量。但是现在很多人是没有目标的,是被规划的。比如在吴老师接到的诸多咨询案例中,有人去咨询的问题是:老师,我要去做某件事,我该怎么做?

    这个时候,生涯导师是可以帮助到他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方向,只是还没有找到方法。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咨询却是:老师,你告诉我,我应该做什么?

    问这些问题的人,就是因为自己完全没有目标和方向。很多人甚至习惯了“找替罪羊”的模式。比如现在过得不好,就怪父母当年给自己安排的工作不好,或者怪父母让自己报考的专业不好,怪学校的名气不够大,怪身边人拖自己后腿,诸如此类。总之,自己是最无辜的那一个。

    于是,才发现原来我们最大的惰性不是没有毅力,不能吃苦,而是懒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你甚至会发现,目前最赚钱的工作竟然是帮人填报高考志愿,最高收四万。如果将来学业、工作不顺利,没准儿还能赖在填报志愿的人身上。

    所以,首先要问自己,你正在从事的事情或你未来要从事的事情是你自己真的想要的吗?

    很多人为什么活得惨淡,是因为目标不是自己的,所以行动也没有,自然会失败。但有些人说这个目标明明就是自己的啊,可为什么还是没有活好呢?

    因为目标的对手——惰性,力量也很强大,它在后面不断地拉扯。这种惰性有时候是自发的,有时候是身边人的建议,特别是对那些端着所谓金饭碗、铁饭碗的人:本来好好的,为什么要改变呢?你看看那谁谁谁,一拍脑袋说辞职,这下好了吧?什么都没了吧?

    吴沙说当他进入高校工作的时候,可以说是同一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人 ,可是十年后,即使依然优秀,但在许多其它行业的同学已经远远比他优秀十倍、甚至百倍。

    在他这8年来习惯了同样的工作、同样的部门,甚至同样的同事,习惯已经让他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可是当不得不改变的那一天突然降临,他才意识到他与当年同样起跑线的同学们相差了多远。

    因为环境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体制内也许更安稳,但外面的世界更有挑战,市场对个人的能力要求更多,从而成长也会更快。

    吴沙在两次警醒之后,在面对部门被迫解散之后,终于意识到不得不改变。

    可是,可以做什么呢?

    当他面对有同样问题的人时,首先问的是:让你拒绝改变的,是习惯还是恐惧?

    迷茫只是对现在不满意。却只是停滞在这一点上,没有往前走。只有当你去做了,自然会看到结果,找到方向。

    职业中的加减法

    “我对我现在的工作很不满意。”

    “那你想做什么呢?”

    “不知道。”

    “可是你自己都没做过,又怎么可能知道呢?”

    一个人很少会喜欢自己没做过的东西。尽管很多公司都不看好频繁跳槽的人,但客观地说,很少有人一毕业就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

    毕竟年纪越大,从零开始的跨行转变就越难。除了极少数天才案例,大部分人的转型成功,其实都是在原有的工作经验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譬如从央视出来的几位大咖,在新媒体做得风生水起,这并不是完全意义的跨行,之前在语言文字、反应等方面的经验积累都是最好的铺垫。

    所以,当你的年纪越轻,越应该做加法,把想尝试的东西都做一遍,然后总结反思哪个是最适合又是做得最开心的。随着年纪和经验增长,再开始做减法,把自己最喜欢的做精深。

    就像我的一位同学,她一直是我们的偶像。因为她总是有毅力有能力把自己想做的每件事情做好。

    毕业后进入象牙塔工作,突然有一天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顺利考上了公务员,再然后,还是觉得自己最爱的依然是教育,于是,又重新回到象牙塔,实现了对自我生涯的成功摸索。

    跨行体验后又重新回到老本行的并不在少数。还有的人,辞职去旅行了一圈,然后又重新回到职场。这都是职业生涯的体验,并不能用简单的成功失败去衡量。重要的是,你一直在成长的路上。

    所以,面对迷茫,吴沙老师一语中的:迷茫只是对现在不满意。却只是停滞在这一点上,没有往前走。只有当你去做了,自然会看到结果,找到方向。

    吴沙在辞职前去拜访他的偶像,那位最早的职业生涯大师只对他说了两句话:做你自己。想一想,你在害怕和恐惧的是什么?

    “我如果离开此时此刻的工作,我还能养活我自己吗?”这也是很多人没有改变的原因,尤其是当不能啃家人甚至还要照顾家人的时候,因为代价太大。

    所以,吴沙的建议是,最好先做一些尝试。比如去你喜欢的行业做兼职,或者找到这个行业的人多去了解一下。然后,再用这个行业里的龙头企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看看你的差距在哪里。

    对于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最好的建议就是把你手头的事情做到极致。当你做足了必要的基本准备条件并且越做越好的时候,机会自然就来了。

    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问题和迷茫。当遇到这些的时候首先问问,你自己可以做些什么,然后,开始行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可以,想想五年后的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bd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