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本书《生死秦始皇》,是分析秦始皇生死始末的一本书。算是好奇,探寻,听听别人的说法吧。
作者是北大历史学辛德勇教授所写。书中主要依据各种史料对比研究,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秦始皇生前“焚书坑儒”,二是死后的继位。
先来说第一件,秦始皇真的是讨厌儒家才焚书,杀儒生吗?作者查看史料后发现,并不是所有儒生都被敌对,而有位大儒叔孙通,就活得很好,一直到了汉朝,并帮刘邦制定了宫廷礼仪。从这个角度看,并不是对儒家学者的厌恶。
焚书坑儒的起因,是一个叫周青臣的大臣拍马屁,圣赞始皇郡县制。而有位儒生淳于越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分封制,担心多少年的制度大变的结果。始皇不悦,加之李斯提出并维护郡县制,认为儒生盅惑人心,便提出停私学,焚儒家书籍,杀害儒生。
其实,不仅是儒家著作,其他各家各派著作也一同焚掉了。而儒生也是一部分术士被坑。自此,私学转为公学。
反过来看整个事件,秦始皇是在统一言论,结束百家争鸣的状态,以统一思想,便于统治。
再来说,秦始皇死后继位一事,有多种传说,有说是李斯和赵高密谋篡位;也有说是事发突然,只有胡亥跟随,为稳定人心,让其继位。
各种史料,有《史记》、《赵正说》,以及后来汉朝人的一些点滴细节来推断,各家说法的真伪。可信度较高的为司马迁的《史记》,因为秦陵开采出的很多都与其描述一致。
从上面两件事的听闻,到分析判断,到确定,其实都在讲一个道理:质疑,寻找逻辑链条证实,还原真相。
如何澄清历史真相,辨别史书真伪?用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
一是看作者是否靠谱,背景、语言等等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境;
二是看史书和出土文物是否对得上。
对于不在现场,所见所闻,我们其实都应对事情的真实性有自己的辨别能力。要思考过后,再行动,不是人云亦云。
生活在网络包裹的世界,我们更应有自己的判断力与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