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优质文章精汇
七夕‖我在仇池古国“乞巧”

七夕‖我在仇池古国“乞巧”

作者: 凌一壹 | 来源:发表于2017-08-22 20:47 被阅读347次

七夕,城市的你们过情人节,我在仇池古国,漾水河畔——乞巧。

七夕‖我在仇池古国“乞巧”

不错就是仇池山,由女娲补天所弃之石得名。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杨氏在此建国。杜甫途经仇池,赋诗吟咏,苏轼得仇池奇石因梦寄怀。仇池儿女就生活在这一方人文自然山水间。

织女是仇池山脚漾水河畔儿女心中的巧娘娘。

据传说,王母的蟠桃园有孙猴子捣乱,自觉不好管理。一日云游路过,仇池山,见山势险峻甚是喜欢,便向山头撒了把桃核,这桃核落土生根,见风就长。每年织女下凡来摘桃,织女心地善良,顺带会教当地百姓农耕,织布。织女便成了漾水河畔儿女心中的巧娘娘。后来织女与当地董永相爱,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后来百姓每年都会在七月初一,迎接巧娘娘,举行祭拜,祈福活动,又会在七月初七晚上搭桥送巧娘娘过银河与牛郎相会。这场为期七天八夜的民间祭拜,祈福,娱乐盛会,我们叫它——乞巧。

七夕‖我在仇池古国“乞巧”

小时候我也曾参加过这样的一场七夕里的盛会。那时的乞巧和今日的乞巧是不一样的。

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乞巧只能是女孩子参加的,已婚妇女即便是新媳妇也是不能参加的。老人们说,这是规矩。这是哪门子规矩?年轻的媳妇们自然是愤愤不平的。

现在我似乎明白,这乞巧是女孩子向巧娘娘祈求美好前程,而一个女孩子的美好前程,老人们自然认为是嫁得好男儿。只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含蓄,矜持为美,那时候,我们家乡也没有现在开放,对爱情的向往是不能赤裸裸的,粗暴的示于人前。所以我们要乞巧,所以老人不说,媳妇们都嫁了如意郎君了当然是不能再乞巧的。她们干着急,规矩也是不能破的,就只能让她们当配角啦!以后每场活动她们都要台前组织,幕后策划。

这场盛会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女孩的专属了,家家户户的女孩子从六,七岁的孩童起,都要来乞巧,大人们要完全支持。不乞巧或者是不支持都是对前途不重视,谁敢慢待前程呢!

于是乎,每年的暑假,女孩子穿上为乞巧专门添置的新衣服,唱歌,跳舞,玩乐。她们可以名正言顺的不写作业,等开学报名的时候告诉老师,我在乞巧就好了。就因为这个,那些哥哥,弟弟的都嫉妒的牙痒痒。

乞巧,正式的活动是阴历七月初一到七月初七,为期七天八夜。但是,乞巧的准备活动却是从阴历六月初就开始的。

首先大家要商定在谁家坐巧。坐巧人家给乞巧从前期准备到正式活动提供场地。这也就是说这坐巧人家,将是这一个多月里最热闹的人家。各家都挣着,抢着决定不了。这种烦人的事当然是要留给大人们。他们白天忙完农活,傍晚吃完饭就聚在一起商量。这东家,离大家近,西家院子大。

姑娘们这边已经开始复习巧娘娘歌的唱词了。不要以为巧娘娘歌是一首曲子,它是一系列,有不同的唱词和不同的曲调。后面七夕时,迎巧,拜巧,送巧等一系列活动中,各个不同的仪式有不一样的唱法,讲究着呢!当然老人小孩最熟悉的莫过于那句:

“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等决定好了在谁家坐巧,孩子们就开始练习乞巧祭礼活动中的唱曲和舞蹈。除此之外会选些时下流行的歌曲排练舞蹈。祭礼活动中的唱曲和舞蹈据大人们说是千年传承,不敢马虎。我想这些唱词,曲调,漫舞是包含着老人们对神灵的虔诚。而姑娘们却在这一年一度的乞巧里恣意着她们的青春。

乞巧唱曲和唱词的复杂让小点的女孩子总是记不住词,唱的似是而非。而流行歌舞,曲子婉转流畅,灵活多变,丰富美妙,乞巧的姑娘们更多的乐趣也就在流行歌舞上。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姑娘们在这一个月里享受着属于她们青春时光里的快乐。大人们也总要在她们练习时,在一旁帮唱,指导,她们一样大笑着快乐。这是一年中最富有激情的一个月。

七夕‖我在仇池古国“乞巧”

热闹了一个月,到了阴历六月三十晚,正式的乞巧节开始了。乞巧女儿从民间匠人那里请来他们制作的巧娘娘纸质神像,将其落座于坐巧人家,此为正式坐巧。坐巧当晚,姑娘们把她们一个月来排练的歌舞要在全村人面前,表演一番就像是大型演出前的彩排。老人们和那些结了婚的媳妇儿们,虽然不能出来正式上场,但是她们是可以在场下帮唱。要是没有她们帮唱,这些小孩子们忘词就该暴露她们这一月来的偷懒了。知道深夜,大人们带着自家小孩才不舍的回家,当然如果有不愿回去的,就可以住在坐巧人家了。

第二天,七月初一,迎巧。迎巧活动早晚各有一场。在天微微亮的是时候,她们唱着迎巧歌一路向村头的古井或是去河边,盛上神水,祭拜,迎接巧娘娘下凡来。这一天,有各种版本的迎巧歌,一定章程的迎巧仪式还有夜晚的歌舞,大人小孩在这场盛宴里乐此不疲。

七夕‖我在仇池古国“乞巧”

之后一连三天是,祭巧,拜巧,娱巧。

这几天里,大人们的准备,指导下姑娘们给巧娘娘贡上五谷供果,用五谷生巧芽儿。每一场都有不一样的仪式,每个晚饭后都有歌舞盛会,都有男女老少的欢笑。但是白天是不一样的,每个村子乞巧的姑娘们都要去别的村,去祭巧,拜巧,娱巧。我们俗语叫行情。

这和人与人间的过年走亲戚一样,要礼尚往来,人们用她们最为质朴的方式传承着,社会文明礼节。

我们村的姑娘去别的村,别的村的姑娘也来我们村。每到一个村子,姑娘们先拜巧,然后就是把自己排练的歌舞表演一番。这一活动和睦了村与村之间的关系,人们也在观看的同时对各村的表演品头论足,总要拿别村的表演与自己村儿的比较一番。最后得出结论,还是自己村儿的姑娘漂亮,自己村儿的歌舞有看头。对自己孩子的爱就是这样不讲理,浓浓的在心底。

七夕‖我在仇池古国“乞巧”

到了初七最是热闹,要拌烩烩,卜巧,送巧。

家家户户,拿出粮油,米面,蔬菜,瓜果。妈妈们和姑娘们一起在坐巧人家做一顿乡间杂烩,正应了那句“人多饭菜香”,大家美滋滋的,比任何的美味佳肴还可口。那些大叔,伯伯,哥哥,弟弟们也不免嘴馋,要来蹭吃蹭喝。

饭后就行祭拜,也要表演,这是最后一场演出,如果说初一前夜的是彩排,那么到了初七,就是最后的汇报演出。全村老少都来了,小孩蹲着,老人坐着,年轻人就站着。那院子里没地儿站了,机灵的小伙直接就趴在了墙头。院头上有棵树,树上都挤满平日里淘气的孩子。要是往日,谁家孩子敢当大人面儿爬墙,上树的是要被打屁股的。但是今天,这些小毛小病的,倒变成本事了,谁家小孩上不去,才要被怪罪呢!

七夕‖我在仇池古国“乞巧”

一场盛大的,朴素的,甚至是青涩的,人们是满足快乐的。往日的烦恼也好,生活的困难也好统统烟消云散。

之后,就是卜巧。大人们帮着唱曲儿,领头的姐姐跳麻节节。其他的姑娘们,端出早已生好的巧芽儿(用麦子生的麦芽,或者各种豆子生的也可以),开始卜巧。她们每人揪下一根巧芽儿轻轻的,虔诚的放在,早就盛来的水面。然后满怀期待的观察,巧芽儿透过灯光折射在水面的倒影。据说,影子细而尖的话,姑娘们就是伶俐聪慧的,会有美好的前程。到了最后每个姑娘都是伶俐的姑娘。卜巧也是最后的祈福。

最后是送巧,因为银河的那一端还有人等待着,一年一度的相会。姑娘们不得送走巧娘娘了,晚了就赶不上了。可是银河太宽了,站在银河的两边怎么也算不上是真正的相会吧?善良的姑娘们,解下她们早在端午系在腕间的手袢。一根根的手袢,系在一起,这是姑娘们为巧娘娘搭起一架桥。她们对爱情永远有着最美好的期许。

七夕‖我在仇池古国“乞巧”

今天的乞巧已经不同了,姑娘忙学业,忙事业。乞巧的重头就在婆婆,媳妇身上。形式是变了,这片古老的热土上,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是不变的,对家人的祝福是不变的。

乞巧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仇池山脚漾水河畔的儿女来说,这是她们对生活的热情,也永远是她们给家人的祈福。

七夕‖我在仇池古国“乞巧”

王二抽烟篇

真实故事‖我的朋友,素未谋面

相关文章

  • 七夕‖我在仇池古国“乞巧”

    七夕,城市的你们过情人节,我在仇池古国,漾水河畔——乞巧。 不错就是仇池山,由女娲补天所弃之石得名。魏晋南北朝时,...

  • 仇池怀古

    拔节立地三千尺,伸手可揽古国云。 长风吟啸李唐诗,小勺深处落沉鱼。 古国:仇池国。小勺:仇池八景之一,外形像勺子一...

  • 为何古人的爱情看起来总是那么美好?

    跟我们一起,学会爱自己,再去爱他人 七夕,最早是乞巧节。 乞巧,就是古代女子穿针引线的活。在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

  • 七夕

    七夕 严肃 乞巧七夕 七夕乞巧 女儿红捧上来 斟酒碰杯,一片欢欣

  • 杜罗河畔,那一曲《Besame Mucho》

    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也称乞巧节。作家池梨写过一段文:中国的乞巧节,有女儿心思与童话色彩,过得心里小鹿直跳...

  • 七月初七,七夕,乞巧节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

  • 七夕节~会情郎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晒书晒衣可防虫。 乞巧诗 今夕乞巧会情郎 ...

  • 七夕.夫妻好合,如鼓瑟瑟

    文/净心亭 七夕.(乞巧节)美丽传说 七夕,爱情的声音。 农历七月初七,古称(乞巧节)。在古代神话中,织女是仙界的...

  • 乞巧节:我的大名叫七夕

    现在的少男少女只知道情人节或七夕节,而不知道乞巧节。 乞巧节和七夕节虽然在同一天,但是内容绝不相同。 乞巧节是少女...

  • 相遇昆明池,聆听乞巧节的文化魅力

    西安首届昆明池七夕公园乞巧文化节即将于2019年8月6日到8月11日在景区灵波剧场盛大开幕,让我们相遇在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夕‖我在仇池古国“乞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cl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