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五年前的手稿。前几天收拾东西,偶然从抽屉底一沓废纸中发现,再看时不免惆怅。
五岁,儿子似乎不再粘我了。
两年前,三岁的儿子被婆婆带到异地照顾,我们只有周末或者节假日才能相见。刚分开的那段时间,每到周四周五或者我们去的途中,儿子总打电话过来用他那稚嫩的声音问我们:“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来看蛋蛋啊?还有几天啊?剩几个小时啦?走到哪儿了?”
走到小区楼下,就看到他从阳台上伸出自己的小手使劲的摇,边摇边喊“妈妈!妈妈!”
开门的瞬间,儿子总是欢快的蹦跳过来扑进我的怀里,双手环过我的脖子,紧紧的搂着我,用他的额头抵着我的额头,亲昵的蹭来蹭去。
晚上缠着我给他讲故事,一个接一个的讲,嘴里总是念叨着:“妈妈,最后一个,最后一个。”结果左一个右一个,不知讲了多少个,直到听到他甜甜的细细的鼾声……终于可以抽出被他抱的紧紧的发麻的胳膊了。
早上醒来身体还没来得及动,他的小眼睛就睁开了:“妈妈别动,再陪蛋蛋一会儿。”看着他肉嘟嘟可爱的小模样,不忍心拒绝,就再赖一会儿床。
在一起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
虽然一开始就有意无意的跟他打“分离”的预防针,但到真正要走的时候都得花至少半个小时来跟他说再见。小家伙已经很明确分开是必然的,但仍然一遍一遍的缠着你要抱抱、亲亲。好不容易说好了起身要走,儿子一把抱住我的腿,仰头可怜巴巴🥺的看着我,刚刚树立起的必须要走的信念瞬间垮掉,于是,新一轮的告别仪式又开始了。
终于,在儿子一遍又一遍带着哭腔的“妈妈拜拜”声中,我转身离开。身后传来压抑许久以后的爆发,抽泣变成了嚎啕大哭,我的泪也撒在了楼梯的拐弯处……
刚走到一楼还未走出单元楼门,早已听到儿子在上边阳台上的喊声:“妈妈——妈妈——”我抬头,儿子的小脑袋紧紧的贴着阳台防护网,双手伸出窗外:“妈妈再见!爸爸再见!呜……你们回去吧,蛋蛋不哭了,蛋蛋听爷爷奶奶话,呜……”听的人心如刀绞,直恨这可恶的工作!
那些日子,出小区的门一直是倒着走的,直到彼此消失在对方的视线中……
可是最近,儿子似乎懂事很多。你来了,他很高兴,但明显没有之前那么欣喜和期待了。走的时候不再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给他讲道理,你收拾行装,他会帮忙,会把奶奶做的好吃的装进你的包里。你要走了,他会说再见,会要求抱抱,但不再哭闹。
从何时起,那个事事粘我的儿子不见了,他似乎像别人期许的那样长大了,体贴了,懂事了,还是,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来来去去、分分合合?
当别的小孩拉着妈妈的手蹦蹦跳跳的进幼儿园的时候,送他的只有爷爷;放学后当别的孩子像小鸟一样扑进妈妈的怀抱撒娇时,站在门口等他的也只有爷爷。当女儿回家告诉我谁在学校里欺负了她并要求我为她出头时,儿子只有默默的跑开,然后等待时机给自己报仇……
幼儿园里举行亲子活动,别的小朋友都由爸爸妈妈陪着,儿子只有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运动会上一举拿下两个项目的全园冠军,却没有人帮他记录下精彩的瞬间,没有人分享他的喜悦。当站在领奖台上被老师和同学的喝彩声包围,也许儿子下意识只是的在人群中寻找母亲赞许的目光……
可是母亲,永远只有忙!
母亲把时间都给了一群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孩子,她至今没有接送过他一次,她甚至不知道儿子的教室在几楼,他的老师姓什么,长什么样,她更不知道儿子在学校最最要好的小伙伴是谁……母亲在儿子的世界中始终像个匆匆的过客。
这次元旦回来也只能陪孩子多半天又得急急忙忙的赶回去了。儿子送我们出小区门口就和他爷爷玩去了。看着他小小的、消失在拐弯处的背影,我怅然若失。孩子的长大只是一瞬间,而我却错过了太多与他相伴的幸福……
母亲因为孩子的“懂事”而失落,而这种失落恰恰来自母亲的失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