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江城》,这是继《达芬奇密码》之后的又一个大部头。
这两本书都读得非常忐忑,主要是因为近段时间心情特别复杂:该死的疫情让我的体会刻骨铭心。
为了缓解疫情带来的烦躁,我尽最大努力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读书,读书,读书!
《达芬奇密码》是一本不太好读的书,虽然情节跌宕起伏,紧扣心弦,可疲惫、紧张又无奈的我读得一点也不顺畅,自然收获也是大打折扣。
因为我是一个重庆人,自然从骨子里对重庆的一切都有些别样感情的关注,尽管从小到大对重庆对自己的家乡也没少责备,但心底深处一定是充满着深爱和关切的,关键时刻,家乡的坏、差、劣也是好的。
作为一个爱读书人,只要是与重庆有关的文字,我都会特别上心,总有一种力量推着我去读一读。
《江城》是彼得·海斯勒(中国名字何伟)的纪实书。他作为一名志愿者与1996到1998年在重庆涪陵师专任教,他用最真实的笔触记述了快速建设发展的中国在历史的巨变中所遇到的各种事件、问题,困惑、矛盾和挣扎......
通过他的文字,我不仅对三十年前的中国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更是对那些在中国的外国人也有了些许的了解。
很佩服作者的幽默风趣,他用功底深厚的文笔,用独到的观察视觉,用细腻的情感和深度的思考来写中国的一座小城,中间涉及到历史,政治和文化,值得读一读。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从小到大很少接触到外国人的小女子,我也会如作者笔下的路人甲一样,对出现在眼前的外国人充满着好奇,但是肯定不会心怀恶意吧,或许是文化的差异,我们的好奇心居然给他们带来那样大的压力,让他们那样无所适从。
第一次接触外国人是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在长江的某一个码头看到一个外国女子跟卖船票的服务员交流:她们一个只会说英语,一个只会说汉语,对于买票的事情完全无法沟通。站在后面排队的买票的顾客特别着急,可是没有一个人走上去去看看究竟为什么。
再三犹豫后,我鼓起勇气走上前去一探究竟:原来,那个外国女子想要买去成都的船票,可是她一句汉语也不会,卖票的阿姨也是急得不知所措。虽然我的英语很烂,但我还解决了她们的麻烦。去成都根本不能坐船,所以我让她去汽车站,并告诉她去汽车站的路线。
Winter很漂亮,只是有一点胖,每次她回美国都会给我们带巧克力,我们也一致认为她之所以胖,估计就是巧克力吃得太多了。
大学我读得英语专业,当然也就少不了外教。其中,我们的口语老师Winter是一个漂亮的美国女孩,她也是一个志愿者,一句汉语都不会,所以跟她交流,我们都只能说英语,以至于每次跟她单独交流都要绞尽脑汁。
我读大学的时候,有很多外国人来中国留学了,而我们学校的留学生又尤其多,所以校园里可以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有时候甚至会不小心撞个满怀。尤其是举办校运会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学校留学生到底有多少,开幕式上,他们以各种姿态走过主席台上,随之而来的台上台下的欢呼声让人记忆深刻。
这本书从一个老外的视角,真实的描绘了那些年的中国。虽然我们每天生活在中国,或许我们接触的人和事却没有他那么丰富。所以值得推荐,值得读一读。
网友评论